
隨著電子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磁測量儀器的自動化程度也大為提高,并具備數據處理功能,可直接用于監測生產中的動態過程,控制產品質量。
十月下旬,江蘇省無錫市召開2019年全國電磁計量技術委員會磁學工作組年會。來自國內多家的磁學工作機構和單位的35位代表對《永磁材料標準磁特性塊檢定規程》、《零磁場腔校準規范》、《磁場線圈校準規范》、《磁通計校準規范》、《電工鋼樣品磁性測量比對方案》進行討論和最終確認。極大地提高磁性參數測量儀器準確度。對推進相關規程規范的編制和修訂工作、完善磁性能校準溯源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磁通計
在測量線圈內磁通變化時,根據可動框架的偏轉程度來確定磁通量的磁場測量儀器。磁通量是直接測量出的,磁場強度是經計算后得出的。磁通計在使用前需要校正,以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各種磁通計都用于恒定磁場磁通量的測量。利用霍爾(爾)效應既可測量恒定磁場,又可測量交變磁場。當將一塊半導體矩形薄片(霍耳片)垂直放在磁場B中,并沿薄片縱軸方向通以恒定電流,就會在薄片中心橫軸兩端點之間產生與磁場成正比的霍爾電壓,這就是霍爾效應,利用霍爾效應制作的測量磁通量的儀表稱做霍爾特斯拉計。
常見磁通計:1、磁電式磁通計 2、電子式磁通計 3、數字積分式磁通計

磁性測量儀器
第一類儀器:測量磁場強度、磁通密度、磁通量、磁矩等表征磁場特征的物理量。
典型儀器有磁通計、磁強計(見力矩磁強計)、磁位計(見磁場測量)等。這類儀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三種。第一種是利用磁的力效應,用于測量地磁場強度和檢驗磁性材料;第二種根據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由感應電動勢求出磁通的變化,再導出各種待求的磁場量;第三種利用磁致物理效應(如霍耳效應等)來測量磁通密度,對靜止的或變動的磁場量均適用。這類儀器的準確度可達10-3~10-4量級。
第二類儀器:測量磁導率、磁化強度、磁化曲線、磁滯回線、交流損耗等磁性材料的特性。
例如磁導計、愛潑斯坦儀等。這類儀器所依據的原理與第一類相似,但所能達到的準確度受到材料樣品的幾何尺寸及磁特性的一致性等因素的影響,約為10-2~10-3量級。由于磁性材料的應用極為廣泛,第二類儀器的使用比第一類更為普遍。
20世紀60年代以來,磁測量儀器有了飛速發展。核磁共振、超導量子干涉效應、磁光效應等各種新的物理效應的應用,使磁通密度的測量誤差可達到10-6~10-7量級,量限則擴展到10-15~10特,最靈敏的儀器已可探測到人體的心磁場、腦磁場等所產生的生物磁效應,為生物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手段。量限最高的可測量超導磁體產生的十幾特的強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