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修線路

變電運維

加固鐵塔周圍土層

□資料照片
6月至9月,蘭州電網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期,迎峰度夏攻堅戰全面打響。為確保迎峰度夏期間安全穩定運行,高溫下蘭州電網各條戰線上的電力工人奮戰在生產一線。8月15日,記者先后走訪國網蘭州供電公司營業廳、變電運維室、地下電纜隧道、輸電線路運檢室等各條戰線現場,了解服務百姓背后的故事,記錄電力工作者的日常。他們中有行走大山之中的“衛士”,高空帶電作業的“超人”,他們戰高溫斗酷暑,全力以赴,奮戰在供電一線。他們是眾多電力工作者的一個縮影,正是無數電力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保障了萬家燈火。當然值得一記的還有科技新成員,科學技術在電力各層面的運用大顯身手,為市民帶來更加便捷、智慧的用電服務。
三伏天里的“空中作業”:帶電作業組力保居民清涼過夏天
盛夏時節,30多度的高溫天氣持續不斷,酷熱難耐,毒辣的日頭下,連空氣也被烤得發燙,當我們在家中吹著冷氣、吃著冰鎮西瓜還在抱怨天氣太熱的時候,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卻要在地表溫度接近40多度的酷暑天氣,身穿厚重且密不透氣的絕緣服、絕緣手套、絕緣靴,通過絕緣斗臂車工作斗升至十余米的高空中進行帶電作業,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廣大居民在用電高峰不斷電。8月15日,記者跟隨著國網蘭州供電公司配網不停電作業中心帶電作業班組的工作人員,實地感受了一把三伏天里的“特種作業”。
對10千伏配電線路實施帶電作業,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減少對客戶的停電次數,盡量在不停電的情況下對線路的缺陷和故障進行處理,大大減少停電時間。當天上午11點30分,記者來到了位于七里河區西津東路的施工現場,在一根10千伏電桿前,一臺用于帶電作業的絕緣斗臂車已經在路邊擺開了“陣勢”,帶電班副班長張榮華迅速召開完安全班前會后,帶電作業人員便熟練地系上了安全帶,穿上了厚重的絕緣服、絕緣手套、絕緣靴,通過絕緣斗臂車工作斗升至十余米的高空中開始進行帶電作業。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氣溫也逐漸升高,盡管外曬里蒸,但帶電作業人員依舊沉著冷靜地在高空中默契配合,每完成一項操作,他們就要操縱絕緣斗變換位置,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進行下一個操作。
帶電作業班副班長張榮華告訴記者:“帶電作業是電力作業項目里勞動強度最大的一項,不僅需要作業人員有嫻熟的技能,同時也是對毅力和體能的雙重考驗。為了防止意外發生,作業人員必須在高溫下穿戴10多斤重的安全防護用具,光是手套就要戴三層,而且絕緣服和絕緣手套絕不能有一丁點兒劃傷、破洞,完全不透氣,這么熱的天氣,被罩在絕緣服里至少比外面溫度高10度以上。”由于七八月正值市民用電高峰期,為了確保全蘭州市范圍內的居民免受停電影響,近兩個月來帶電作業班幾乎沒有休息日。
時間過去了35分鐘,當帶電作業人員再次從絕緣斗上下來時,他們的臉上已經汗如雨下,脫下厚重的絕緣服,里面的工作衣已經濕透了貼在身上。袁軍飛是這個班組年齡最小的一個,今年25歲,兩年前從蘭州理工大學畢業后來到了這里工作,他告訴記者:“我在這工作兩年了,這項工作雖然苦點累點,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我們幾個人的工作能換來蘭州市千千萬萬戶家庭的舒適清涼,這樣想,我們再熱再累也值了。”
記者獲悉,目前,帶電作業中心已開展的帶電作業項目包括一類、二類、三類、四類(旁路作業法)及電纜不停電作業項目共計30余項。截至8月14日,帶電作業中心共完成帶電作業1354次,其中第一類作業499次,第二類作業798次,第三類作業57次;客戶工程194次,配網工程1015次,搶修及消缺145次,減少停電時戶數75647(時·戶),產生經濟效益170.48萬元。
行走于地下的“土行孫”:常年與陰暗打交道只為保萬家光明
在蘭州的地平線之下,一條條電纜猶如一條條長龍安靜蟄伏著,由它們構成的地下供電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點亮了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常年在陰暗的電纜隧道中穿行,查看電纜運行情況,整日與悶熱、潮濕打交道,只為保障城市的正常供電。
8月15日,記者跟隨蘭州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室運檢班何金鵬自蘭州供電公司西關十字110千伏變電站鉆入電纜隧道,探訪我市的地下供電網絡,了解“土行孫”們的苦與樂。
初入隧道,眼前一片漆黑,記者打開手電筒探路,看到隧道兩側架有支架,一根根電纜在支架上緊密排列。隧道寬兩米,但中間步道狹窄,差不多與肩同寬,僅容一人通過,稍不注意,極易被兩側有棱角的角鐵刮傷。
記者現在穿行的110千伏西關什字電纜隧道于2012年5月10日建成投運。隧道自終端塔、依次通過黃河母親雕塑、蘭州水車園、西游記群雕、中山橋、再向南至西關什字變電站,總長2385米。兩側的電纜,一側設計為110千伏電纜,另一側設計為10千伏出線電纜。
進入隧道不久,記者便感到悶熱。何金鵬說,之前大家以為進入隧道后就涼快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有時隧道外面的氣溫達到35度,而隧道的溫度就達40度了,因為電纜也在散熱,雖然有通風設備,但進入隧道還是感覺悶熱。
何金鵬在前面邊走邊介紹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對所轄的20多條電纜隧道、60多回電纜進行日常巡視、帶電檢測,隧道內巡視主要查看隧道內防火防水的情況,監測電纜的電壓等運行參數。隧道內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對隧道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實現隧道視頻、煙氣超標報警、水位監測報警,監測隧道內的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氯化氫等氣體的含量,測量隧道內的溫濕度,系統可以把運行參數傳送到后臺。科技和人力的雙重保障,確保電纜在安全的運行狀態。
行進過程中,記者看到中間通道上標有黃色指示標識,何金鵬說,在巡視過程中因為長時間在隧道中行走,有時分不清方向,黃色的地標會給他們一個指示。平常巡視要四個人上下接應,兩個人在上面,兩個人在隧道里,因為如果在隧道里摔倒很危險,需要相互配合和接應。
在隧道中行走,抬眼望去一根根電纜向前延伸,不見頭尾,倍感壓抑,371米的距離記者走了15分鐘,而電纜隧道工作人員常年與陰暗做伴,默默堅守,換來的卻是萬家燈火通明。
輸電線路檢修:一群穿梭在大山里的“電力衛士”
輸電線路運檢室,是組織運檢人員對轄區內輸電線路附近的施工現場、大型農機活動地段進行巡視,并現場向機械操作司機宣傳防范外力破壞知識、講解安全注意事項、規避外破風險,承擔著確保電力線路安全穩定運行的職責。8月15日下午,記者跟隨蘭州電網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國網蘭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檢修公司)輸電運檢室,感受他們在高溫酷暑天氣里,如何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全力保障供電工作。
在這里,有一位“千里馬”,他的手機通訊錄里僅吊車司機的聯系電話就存了1628個,隨后,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他。“千里馬”原名叫馬海福,他從1983年參加工作至今,已經是一位具有35年工齡的老黨員了,同事們之所以稱他為“千里馬”,一方面說的是速度:一旦線路出現問題,他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沖到現場;另一方面說的是長度:30多年來,對輸電運檢室維護的3500公里的線路了如指掌。
說起1628個電話號碼的故事,馬海福告訴記者,由于多年來因外力破壞造成的線路跳閘事故頻出,尤其是不可控和不確定性極高的移動機械更是高壓線路的“殺手”,為了抑制這種情況,他親自出馬,找特種車輛管理部門查詢,但結果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就親自跑遍了蘭州市各大移動吊車租賃市場,自己掏錢買煙,和吊車司機套近乎,了解情況,歷時半年,他收集了吊車司機的電話多達1628個,并且建立了移動吊車司機信息庫,漸漸地,司機們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咨詢,一遇到和線路有關的情況,他們第一時間就和老馬聯系。如今有了視頻電子設備監控,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馬師傅也不用經常去外面到處跑,但馬師傅的通訊錄卻依然還在增加。
記者獲悉,目前蘭州供電公司輸電線路運檢室已運用了三維全景可視化智能運檢平臺,依托這個平臺,蘭州供電公司高電壓等級線路運行維護已進入無人巡檢時代,基本是以視頻巡檢為主、無人機巡檢為輔、人工現場處置為補充,進一步提高輸電線路智能化運維管控能力,極大地減少了輸電線路巡視和故障排查的人力,也極大地提高了電網安全運行的穩定性。
對于輸電線路問題的檢修依舊需要人力去實現,由于輸電線路架設多在山上,很多鐵塔都在車輛不能到達的地方,電力工人處理故障或者進行線路維護,經常需要徒步往返,有時還需要負重背扛塔材,高溫天氣下工作異常艱辛,他們要去檢查山上各個電壓線旁邊是否存在隱患,記錄相關的問題,38攝氏度的氣溫下,鐵塔摸起來都會燙手,電力工人時常要登塔作業,辛苦可見一斑。
隨后,記者來到了位于蘭州市永登縣樹屏鎮的蘭西變電所,由于蘭州8月15日夜間剛下過雨,林棟一行三人一爬上山就忙著對鐵塔周圍的土層進行加固、填埋,由于正值午后太陽正熱的時候,不一會兒,大家的額頭就冒出了細密的汗珠,林棟告訴記者:“像周邊山上的看到的這些鐵塔,每一座我們都爬了不下成百上千次,每次大雨過后,我們都要實地檢查鐵塔周圍的安全,對附近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提醒,同時還要對周邊的群眾進行電力線路防外力破壞宣傳工作,從事這項工作20多年了,爬山上塔什么的對我們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了。”
變電站巡檢:兩小時下來整個后背都濕透
迎峰度夏期間,我市加強了對重要變電站,特別是大負荷、智能變電站的巡視工作,重點對重要用戶、重載設備(負荷達80%以上),環境溫度達30℃以上等情況,及時開展特巡和狀態檢測。
變電站巡視工作如何開展?記者來到位于廣場西口營業廳隔壁的110千伏廣場變電站,駐守在這里的城關運維班主要擔負城關區的供電負荷。在高峰負荷時,他們頂著炎炎烈日穿梭于變電站之間進行測溫特巡、維護和異常處理。8月15日上午,記者戴上安全帽隨城關運維班班長鄧海走進10千伏配電室,體驗他們工作的點滴。
配電室內機器設備正常運轉,鄧海介紹說,千家萬戶的用電從這里供出去的,首先將電輸送到各個小區開閉站中的配電室,變成低壓,然后供給千家萬戶。他們負責變電站倒閘操作、設備巡視、異常處理、供電任務等,“我們總共13個人,保電時一半的同事在加班,在各個變電站進行設備的特殊巡視和測溫,確保變電站有任何情況,能夠第一時間把事故處置好,保證用戶和居民的正常供電。”
配電室機器運行中發出嗡嗡的聲響,并散發出熱量,記者在里面待了不到幾分鐘的時間,汗就開始冒出來。而鄧海身穿的工作服是長衣長褲,他臉上的汗更多,墻上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已達30度。鄧海說,著長衣長褲全棉工作服是工作要求,前兩天下雨,今天的天氣還是不錯的,平常室內溫度在30至35度,兩小時的巡視下來,整個后背都濕透了。
對于停電范圍較大的設備檢修工作,為了把對用戶的影響降到最小,他們采取“零點停電”的策略,在用戶用電的低峰期檢修。他們每天6點前到站進行停電操作、設備驗收、恢復供電。“有時為了在規定的時間把電供應出去,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鄧海說,為了保障市民的正常用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電力搶修工:晝夜奔忙一天只吃了一頓飯
配電搶修是和百姓生活用電息息相關的一項業務。哪里用電出現了故障,老百姓著急,電力搶修工更急。面對人人都想躲進空調間的高溫天氣,電力維修工卻往外跑,高溫中他們爭分奪秒搶修,爬高上低,晝夜奔忙。
城關搶修班主要負責10千伏及以下配網設備運行和用電客戶正常用電,搶修人員29人,有4個駐點搶修小組,為城關地區26萬余戶用電客戶提供用電搶修服務。日均處理搶修工單89件,當遇到刮風下雨等特殊天氣環境,工單報修數量突增,最多時一天在200多件。
記者來到電力搶修班,緊跟搶修師傅的腳步,了解電力搶修背后的故事。上午10點,搶修班接到電話反映,秦安路一家商鋪的電時斷時續,這種狀況持續一周了,商戶自己做了內部檢查,沒有發現問題。接到工單后,搶修師傅帶上搶修工具,迅速趕往現場。10分鐘到達并與商戶進行了溝通,搶修師傅系上安全帶,麻利地爬上電線桿,打開配電箱檢查線路情況,發現原來是螺絲松動了,將螺絲擰緊實,問題得到了解決。
從接到工單到問題得到處置,前后不到20分鐘時間。“百姓用電無小事,事情再小我們也要來,”搶修師傅賀國斌說,日常工作就是這樣,接到客戶報修工單,和客戶聯系確定地點,然后趕到現場處理。今年50歲的他已在這一崗位上干了29個年頭,他對記者說,最忙的時候是夏季的用電高峰期和供暖前的一段時間,去年有一次從早上八點就開始搶修,一直忙到晚上十點,一天只吃了一頓飯,還是晚上回到家吃上的。
“接到工單時,總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是我家里沒電了,我是什么心情,”賀國斌說,為了讓大家更安全、更方便地用電,所以不管外面多熱的天氣,也要爭取最短的時間排除故障,恢復用電。令他欣慰的是,隨著配網技術的升級,故障率也在逐年降低。
電力新成員:足不出戶掌上辦理各類用電業務
故障報修、電費查繳、電價查詢……足不出戶,掌上即可辦理各類用電業務。8月15日,記者來到國網蘭州供電公司廣場西口營業廳,了解電力新成員—智能科技為市民帶來的智慧服務。
該營業廳位于蘭州市城關區中心地帶,是蘭州供電公司唯一一座A級營業廳。供電范圍10平方公里,管轄用電客戶7.4萬余戶,報裝總容量49萬千伏安。截至目前,月均售電量1460萬千瓦時,月均售電均價647元/兆瓦時。
由于正值接待高峰期,記者看到前來辦理業務的客戶很多,在營業廳的中央,立著一臺人機互動智能查詢機,廣場西口營業站站長楊帆介紹,客戶想了解用電方面的內容,與它進行互動就可以了,居民生活用電電費是如何計算的、如何估算家用電器損耗電量、電費繳費渠道有哪些等市民非常關心的問題都可點擊查看,一目了然。
記者看到,查詢機的初始頁面是一棵“智慧樹”,上面分布著可供查詢的供電服務。月度計劃停電、繳費渠道介紹、常見用電問題解答、電能表常見問題解答、最新電價表等信息一覽無余。點擊繳費渠道按鈕,頁面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顯示24小時自助繳費廳、支付寶、微信錢包、“甘肅電力營銷”微信公眾號等多種繳費方式。
“每月5日至15日,是營業廳客戶接待高峰期,最多每日接待客戶達500多人。前臺窗口業務咨詢量也大,在窗口咨詢的問題其實通過這臺機器就能獲得高效的解答,節省了客戶時間,”楊帆介紹,該系統于2017年投入使用,使用率非常高,有的客戶來營業廳辦理業務,經過該系統的查詢和引導,完成自助服務。
在營業廳的客戶智能用電體驗平臺,有三個二維碼非常醒目,客戶通過掃二維碼下載APP(應用程序),各類用電業務網上辦理無障礙,同時客戶可以實時掌握家里用電信息和動態。記者了解到,廣場西口營業廳于2017年完成了全面升級改造,圍繞“智能型、體驗型、市場型”、“線上線下一體化”國網公司“三型一化”智能營業廳理念,配置人機互動查詢機、供電服務信息互動平臺、電子發票打印機等多種智能設備,下一步將不斷增加智能設備,拓展業務受理區,在服務人民用電需要中,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