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線路穿越太行山脈。龐彥娟 供圖
長城網訊(蔡建剛 龐彥娟)經濟發展,電力先行。改革開放40年來,燕趙兒女不懈奮斗,電網企業鋪路搭橋,從一豆燈光暗到萬家燈火明,從帶來光與亮到輸出動力與溫暖。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今天,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燕趙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同步書寫下自身的發展奇跡。
從摘下煤油燈到建設未來電網 四十年砥礪奮進
40年前的電網是什么樣?2017年,河北南網年售電量1648.46億千瓦時、最大負荷3545萬千瓦,而1978年的這兩個數據分別是138.95億千瓦時、117萬千瓦。那個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奢望。
1984年,河北省仍有157個鄉和3700個村沒有通電,當時的河北省電力局聯系省財政廳,向省政府呈報了《關于加速實現農村電氣化的報告》,1985年5月,報告被批準執行,實施“以電養電”政策,拉開了全省農網快速發展的大幕。
到1993年,河北南網供電區域內行政村全部通電,隨后農網一期、二期改造工程相繼竣工,電能的充足供應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到2000年,全省農村年用電量由1995年的226.96億千瓦時增長到350.42億千瓦時,增長率高達54.4%。2001-2005全省農村鄉鎮企業增加262848家,比1997年增加32.4%。
河北省農村地區用電進入前所未有的快車道, 2006年6月29日,河北南網“戶戶通電”工程全面竣工送電儀式在贊皇嶂石巖鄉墻板溝村舉行,隨著合閘送電命令的下達,贊皇縣實現了“戶戶通電”。“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電力人。” 78歲的老漢時群群拿來他家用了十幾年的那盞煤油燈送到供電公司領導手中。太行山深處的這最后一盞煤油燈的退休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一年以后,2007年12月28日,河北省南部地區“井井通電”目標基本實現。隨后,河北省電力公司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
在一項項接力工程中,到2010年底,河北南網新農村電氣化村已達5633個,新農村電氣化鄉208個,新農村電氣化縣21個,超額完成“十一五”建設規劃。
“農網改造變化大,一步進入電氣化,空調冰箱搬進家,用電高峰不掉閘……”在石家莊市元氏縣殷村鎮小留村村民口中傳唱起一段順口溜。2017年,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帶來了巨大變化,更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機井通電30.2萬眼,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3052個,動力電不足村改造915個,受益農田面積1746.5萬畝,惠及農村地區人口2950多萬人,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電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河北南網主網也在發生深刻改變。
從1978年10月,河北南網建成第一條220千伏輸電線路和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到1995年底,河北省南部地區基本實現了縣縣有110千伏變電站,并形成了以110千伏為中心、35千伏為骨架的基本合理的電網結構。再到1997年河北南網建成了第一座500千伏變電站及第一條500千伏輸電線路。
2014年河北南網特高壓工程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隨后,3年時間里,7條特高壓線路工程相繼建成,2座特高壓站成功投運,河北南網一舉邁入1000千伏特高壓時代。
2017年,雄安新區橫空出世,這座備受世界矚目的未來之城,也為電網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國網河北電力創新發展以電為中心、網為平臺的能源互聯網,在雄安新區打造“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電力系統。
今年4月,國家電網公司與河北省簽署《雄安新區電網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正式成立。由國網河北電力牽頭編制的《雄安新區電力專項規劃》,順利通過政府評審。建成運營新區首個綜合能源服務項目,在市民服務中心設立首家能源類企業營業窗口。建成國內首個電網數字化工程管理平臺(CIM)……
在今天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電動汽車可以停車即充電,還能利用V2G充電樁向電網反向送電,屋頂太陽能發出的直流電可以直接滿足屋內的生活使用……便捷的未來電網令人期待。
作為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地標,國網河北電力與雄安新區一起新生。
2018年趙縣迎恩鋪“煤改電”工程現場。 龐彥娟 供圖
從人工走收到一鍵繳費 為民服務始終不變
40年前,閆青海還是西柏坡村的電工,“那時候村里人家里沒什么電器,收電費時,我就挨家挨戶轉,一個燈泡一個月收2毛錢。”
人民電業為人民,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用電服務始終和客戶在一起。
從繳電費說起,家住沙河的竇峰也記憶尤新,“2000年剛在沙河縣城買房那會兒,一到月底,包片電工查表后就往大門貼上收費數據,鄰居們都要到樓前的信用社換零錢,等著電工到晚上或星期天上門收。后來改到營業廳繳費,一月一次。”
從早期的電工“走收”到后來在營業廳“坐收”,國網河北電力不斷優化電費繳納的方式。1993年起,電費實現銀行代收,到1995年,河北南網建設銀行電業分理處6家,通過銀行每月收取的電費達每月4億元。隨后,國網河北電力又與郵政、超市、便利店等機構合作,到2009年,發展代售電網點450個,構建起城區10分鐘售電服務圈。2010年,河北南網1500萬客戶全部取消電費走收,城鄉供電服務一體化加快推進。2011年,手機繳納電費業務全面開通,2012年,手機繳費和網上營業廳等即時購電模式初步形成。2014年基本實現村村設繳費點。2016年,國網河北電力與時俱進,加快推進“互聯網+”營銷服務,線上服務客戶突破700萬。如今,“掌上電力APP”“電e寶”“95598智能互動網站”,以及人們常用的支付寶、微信都能繳電費,再也不用準備零錢、再也不用排長隊,動一下手指,一鍵就能繳費。
在這四十年中,貼心便捷的供電服務改變的不僅僅是繳費手段。
1991年,當時的省電力局開展“電力為農業、為農民、為農村經濟服務達標競賽”,1992年,國家電力部在石家莊召開全國“三為”服務現場會,截至2005年,河北南網累計93個縣被評為“三為”服務達標縣。占用電總量40%的農村地區,用電更加方便。
1993年,省電力局出臺《業擴“一條龍”和“一口對外”的服務實施辦法(暫行)》。1994-1995年,河北南網對各分工部門進行嚴格考核,接電速度大大加快,用電增容每年平均增加20%以上。
在國家電網公司的部署下,2000年,河北南網結合農網改造、供電所規范化管理、“三個安全”責任考核,開展供電企業創一流活動,為廣大客戶提供一流供電服務。
“十一五”期間,河北南網城網和農網綜合供電電壓合格率分別達到99.485%、98.12%,供電可靠率分別達到99.936%、99.631%,城市戶均年停電時間由45小時下降至5.6小時。“十二五”期間,配電網供電能力全面提升,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變電容量分別增長22.5%和45.4%,河北南網最大負荷突破3000萬千瓦,農村電網戶均配電容量實現翻番。
2018年,迎峰度夏期間,在累計42天供應不足,最大缺口接近600萬千瓦,連續缺電天數、時長、規模創10年來最高,電網負荷兩次刷新歷史記錄,九度創下年度新高,14項電網指標突破歷史極值的情況下,河北南網108個應急指揮中心24小時高效運轉,日均出動搶修人員6600余人次,堅守“一度電兩斤汗”的奉獻精神,依托200萬千瓦可中斷負荷控制系統和需求側管理平臺,實現了電力有序供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重要客戶和百姓生活用電可靠,供電區域生產生活秩序正常,打下一場漂亮的迎峰度夏攻堅戰。
四十年來,供電服務水平在持續提升,服務范圍也逐步擴展。
1996年,全省行政村通電后,1997年,省電力公司打響了“電力扶貧阜平戰役”,無償支援阜平縣900萬元,幫助老區人民擺脫貧困。
2012年,基層建設年中,國網河北電力投資6.88億對3276個幫扶村進行了電力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496.6千米、低壓線路6610千米,新增變壓器5559臺,解決用戶電壓低、供電能力不足4.6萬戶,幫扶村電網全部達到新農村電氣化村標準,完成重點幫扶項目1034個,真正為百姓栽下“搖錢樹”,養起“下蛋雞”。
2016年,河北省南部地區遭遇暴雨洪水襲擊,在積極開展電力設施搶修中,電力員工王生廷,“一個人救了一村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2017年,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國網河北電力完成20個貧困縣的599個村級光伏電站并網,累計惠及736個扶貧村、3.4萬戶家庭。選派90個駐村工作組、256名優秀干部進行駐村幫扶,累計爭取投資4509萬元,組織整修公路橋梁、指導特色養殖種植、改善飲水條件、整治村容村貌等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評。
2018年,國網河北電力成功發布了“電靚河北”履責報告,同時全面實施“12358”服務工程,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為農戶春耕春灌生產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 龐彥娟 供圖
從帶來光明到輸出動能 改善環境盡顯擔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霧霾",是2013年的年度關鍵詞,國務院當年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河北省正是大氣環境治理的重點地區,馳而不息的治理行動至今仍在持續。
作為重要能源供應企業,在重大時代課題下,國網河北電力全力推動構建以電為中心的清潔能源體系,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懈努力。
就在這個取暖季開始前,10月25日,國網河北電力完成了1229個村(區)、27.4萬戶居民和4331家企事業單位的“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工程,占京津冀地區改造總戶數的51.2%,改造供暖面積達5210萬平方米,可減少散煤燃燒89.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235.9萬噸。
這是國網河北電力“煤改電”任務最重的一年,卻不是第一年。
2015年,國網河北電力首次在保定實施了394個“煤改電”清潔取暖項目。實施電采暖的保定東馬池小學,把昏暗的鍋爐房改造成了明亮的圖書館,堆積成山的煤場改成了學生玩耍的乒乓球場,孩子們再也不用帶著口罩來上學了。
2016年,國網河北電力又主動承接了保定禁煤區“煤改電”項目,替代供熱面積達704萬平米。
2017年,國網河北電力建設的保定“禁煤區”及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煤改電”工程全部按期投產,惠及17.8萬用戶。
推進“煤改電”的同時,國網河北電力全面建設配套電網,完善內部協同機制,提供從業擴報裝到送電全過程“一站式”服務,瞄準工農業、化工醫藥生產等領域,推廣電能替代技術,建成保定、邯鄲兩個電能替代示范區,在多個工業園區建設電動生產線。累計建成充換電站477座、充電樁3213個,初步實現河北南部高速公路和城市核心區快充網絡“全覆蓋”。年替代電量從2015年的63.38億千瓦時增長到2017年的81.75億千瓦時,今年有望突破88億千瓦時。
清潔能源體系的構成一端是消費,另一端則是生產。從2008年滄州海興風電場第一臺風機及2010年第一座光伏電站并網以來,河北南網新能源裝機規模逐年增長,新能源統調裝機占比由五年前的1.7%提高至14.3%,成為河北南網第二大電源。國網河北電力主動服務新能源發展,年消納量由2013年的14.15億千瓦時飆升到2017年的53.68億千瓦時,連續十一年不棄風、不棄光。
從政府公布數據看,2017年,河北全省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去年達到了202天,PM2.5年平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降幅達到39.8%,空氣質量五年來最好。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燕趙大地從百廢待興到業興民富,河北南網從篳路藍縷到銀線縱橫,40年的探索,40年的積累,40年的奮斗,趕上了好時代,創造了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