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鄧曉燕
2月27日,王西就從滄州出發了。
如果狀況良好的話,原本5天他就可以到西藏改則縣。
到昨天,8天過去了,他才到達阿里。
大雪封路
這是怎樣漫長的路途啊。
2月27日,王西就從北京坐上了火車,45個小時后,他才到達拉薩。
他在這里需要坐飛機才能去阿里,沒有火車,也沒有公交,只有小型飛機通航。
飛機每天一班,需要提前預約,由于天氣原因,飛機經常停航。
這里冰天雪地,大雪封路,王西除了等待,沒有別的辦法。
到3月6日,王西才終于坐上飛往阿里的飛機。
這時,已經距他從滄州出發過去了8天。
當日10點多,他到了西藏阿里地區。
他還要在阿里等公路通車后,才能出發,到他援藏的目的地——改則縣。
到改則縣還有500公里,沒有公共汽車,要么坐當地人的“四座小卡車”,要么等單位的車來接。
他這是第二回去西藏了,但依然沒想到會在路途上滯留這么多天。“我們去的地方就是這樣,冰天雪地,交通不便,大雪封山、封路……去一趟都很難,更別說在這樣的環境里干活了。”王西感慨。
滄州第一批援藏的“電力人”
王西,43歲,國網河北省供電有限公司鹽山分公司望樹供電所營業員。
王西告訴記者,2018年10月份,他和滄州的曲儀昂、李慶豐、閆亮一行4名電力部門員工參加了“組團式”援藏工作。
王西是滄州第一批來這里援藏的“電力人”。2018年8月的一天,王西了解到滄州電力部門需要4名員工去支援指導西藏電力建設。他覺得自己還年輕,需要更多的歷練和學習,西藏一直也是他向往的地方。王西便打算去支援藏區的電力建設,以自己的知識幫助更多的藏族同胞。
做決定前,王西與父母、妻子做了一次長談,父母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不過他們最終支持了兒子的決定。
妻子朱淑紅很開明,“去吧,家里有我呢。”在親人的支持下,王西毅然踏上援藏之路。
2018年10月9日,得到援藏消息僅僅6天后,王西和其他3名援藏“電力人”一起,從滄州來到西藏阿里供電公司駐地獅泉河鎮。
王西第一次到西藏就領略了那里的嚴苛環境。
“到獅泉河鎮交通不便,坐火車到拉薩后,再改坐飛機到阿里,從阿里到改則縣沒有火車也沒有公交車,只能搭乘民用便車,或者和單位聯系好了讓車去接。”
然而這都不算什么,更難的是工作。
王西說,他們“保電”的地方辦公環境差,各個科室建設還不健全,財務管理不完善,施工人員安全意識薄弱……他們許多工作,都要在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下,從零開始。
現場搶修,保障供電
“西藏的氣候對我們是種考驗。”王西說,天氣寒冷,氣候干燥,援藏人員會經常感覺不適,胸悶氣短,喘息困難是常態。
據王西介紹,還未到冬天的獅泉河鎮氣溫達到了-10℃,室內取暖要用燃煤爐子。
當天晚上,王西蓋了兩床被子都沒暖和過來。沒有自來水,要用水,他們就得到十幾米開外的井里提,剛從井打出來的水,滴在地上瞬間結成冰。
“我們4個人來這里的主要任務,是給當地電力人員作指導培訓,把自己的技能傳授給他們,使他們的技能本地化、專業化、實用化。這里供電不正常,我們來這里首先要讓藏族同胞可以正常用電。”王西說。
到西藏的第三天,正好趕上王西所住的幸福小區有一臺變壓器進行搶修,王西和曲儀昂等幾人主動提出去搶修現場支援。
到了現場,幾個人發現,施工人員沒穿長袖服裝、絕緣膠鞋,蹬在鐵梯子上,在沒切斷電源的情況下,徒手觸摸電線……“真是太危險了。”見此情景,王西和曲儀昂等人立即叫停。
經過詢問得知,當地工作人員沒有進行過安規培訓。他們決定,留在施工現場,全程跟蹤督導,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
此后,王西他們多方求援,協調、調配培訓教材和安全工具,組織了改則縣供電公司的“安全第一課”,對31名工作人員全部進行了培訓。
緊接著,他們專門制訂了安規學習日程表,每周為當地員工安排一次學習,還“一對一”“面對面”為員工講解相關知識和安全工具使用方法。
步行50公里,完成線路測繪
“援藏工作時時處處是考驗。”王西說,到西藏不久,阿里供電公司要編制代管縣年度綜合計劃,需要改則縣供電公司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
“2017年,改則縣供電公司剛成立。縣域內有35千伏線路1條、10千伏線路4條,還有一條沒有通電,他們那里從來沒有做過電網運行圖和缺陷隱患臺賬。改則縣沒有勘測單位,全供電公司只有4輛皮卡車,兩輛在水電站,兩輛用于搶修,沒有車輛可用于外勤勘測。”
難題就擺在面前,怎么辦?王西和曲儀昂等人決定:步行進行勘測。
4人8天,往返50多公里,步行40多萬步,終于完成了3條全長25公里的10千伏線路的測繪,并建立了安全隱患臺賬,把繼續改造的線路進行了綜合計劃項目申報,為當地電網發展、負荷增長預測提供了數據支撐。
高原不比平原,經年的風吹雨打,電線桿很容易歪倒。
2018年12月底,王西等4人接到改則縣洞措鄉停電半個月的消息,他們即刻趕往洞措鄉,經過查找線路,他們發現,在洞措鄉附近的一片沼澤地處,有四根電線桿歪倒了。為了讓當地藏民用上電,他們和改則縣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一起動手進行搶修。
在搶修的過程中,有位藏民告訴他們:“這個地方是沼澤地,每年夏季來臨,支在沼澤地里的兩根電線桿就會歪倒。”怎樣才能避免夏季來時電線桿再次歪倒?王西和曲儀昂等4人經過多次討論,得出方案:“繞開沼澤,改變線路!”
一周時間里,他們風餐露宿,野外施工,終于讓四根歪倒的電線桿立起來了。
“洞措鄉的藏民家通電了。”在這喘氣都費勁的地方,王西和戰友們用自己的勞動,換來了藏民家里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