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公司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2004年,從部隊退役的李寧進入了國網衡水供電公司,憑著當兵時練就的吃苦耐勞、勤學勤練的勁頭,他很快就從一個對電力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為技術精兵。
“我真沒啥,很多同事都比我優秀。”3月7日,見到來訪的記者,李寧搓著手,撓了撓頭,略顯不好意思地說。
輸電運檢,是電網系統里最枯燥、最辛苦的工種之一。一年365天,李寧有300多天穿梭在田間地頭、山壟溝壑,每天徒步幾十公里都是家常便飯。“秋天從棉花地里過,蒸發的水汽讓胸部以下的衣服全濕透了,最怕的是玉米抽穗的時候,一層細細的絨毛鉆到衣服里,越撓越癢。”李寧輕抬胳膊,手臂上全是結痂留下的斑斑點點。
除了苦和累,輸電運檢更顯著的特點是危險。攜帶幾十斤的重物攀登幾十米的高塔,就已經讓常人膽寒,而李寧他們還要堅持帶電作業。
“在部隊經受的那些訓練,讓我并不覺得這個工作有多辛苦和危險,最難的是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入行之初,李寧深知自己與電力專業畢業的同事有差距,就在高強度的工作之余抽時間自學。
在一次國家電網公司組織的技能競賽中,李寧擔心自己的理論成績影響集體榮譽,就拼了命地學。別人每天學習到晚上十來點,他就學到次日凌晨;別人早上5時起來訓練,他就4時起來;別人午休,他困了就靠濃茶和咖啡提神……兩個多月后,李寧的理論成績由一開始的剛及格,提高到95分以上。
理論過關,還有技術。22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光攀登這一項最基本的操作,對于身高一米八五、體重110多公斤的李寧來說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為了能夠減輕體重,增加身體靈活性,他從集訓的第一天就開始減肥。即使累到不想說話,他也依然堅持每天只吃兩頓飯。不到兩個月,李寧的體重就降到了93公斤,上軟梯的速度由原來的30多秒提高到了15秒左右。
“提高速度只是基礎,提高技能水平,保障線路安全,要靠這些‘寶貝’。”在一間擺滿電線、鉗子、滑輪等工具的展覽室,李寧打開了話匣子。
“這是改進的新型防盜螺母和組合工具,這是我們自己琢磨出來的無人機!”對每一件工具李寧都如數家珍。
以往,修補鋁單絲導線都是手工完成,然而,李寧發現,由于手法問題,鋁單絲之間很容易有縫隙,而規程要求縫隙不能大于0.5毫米。如何減小手工作業產生的縫隙?他查資料,聯系廠家,都沒有發現很好的解決方案。能不能找到代替手工的工具?他找了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大家認為即使制作了工具,也無法解決工具過單絲尾線的難題,不少人建議他放棄這個研究。
“不是沒想過放棄,但是每次有這個念頭,腦袋里就會飄過在部隊時班長常跟我說的那句話:不能慫!”于是,重新來過!使用絲杠、彈簧、滾輪……經過上百次失敗,終于,李寧成功地試驗出使用帶齒輪的彈簧壓板來保證纏繞工具,“既有一定的強度,同時在過尾線時又能保證一定的彈性。”
這一次的成功讓李寧更加堅信,只要專注鉆研,不斷創新,就一定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截至目前,他主持、參與改進的作業工具、材料有178(件)處,攻克生產技術瓶頸20余項,其中6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17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主持發明的“拔取絕緣子R型銷”“弧垂繩彈射器”獲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金獎。技術革新累計為企業節省各種費用1200余萬元。 (記者尹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