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損管理作為縣級供電企業農電管理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線損率是供電企業的一項重要經濟指標,也是衡量農電規范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市現有23個農村供電所,74條10kV線路,2288個臺區,用戶307588戶。十多年來,我市農電線損管理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粗放到規范、由繼承到創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初步實現了高低壓線損穩中有降,節電效益顯著的良好態勢。全市高、低壓線損率持續下降,每年都有一個新的突破。其中10kV線損率已由1993年的16%下降到3.67%,400伏線損率已由1995年的30%下降到7.16%。按同口徑計算,僅高壓線損部分,13年就少損失電量約1.85億kW·h;而低壓線損降幅則更大,10多年下降了23%,共計降損節電1.14億kW·h。
一、提高認識,樹立效益觀念
我們抓線損管理最早是從抓高壓線損入手的,1993年以前,我市僅有42條10kV線路,整個10kV分線線損率普遍都在15%以上,電量損失嚴重。為了完成上級線損考核指標,我們當時采用推延抄表日期的辦法,但因網架基礎較差和管理不到位等多種因素,盡管抄表日期一延再延,線損指標還是捉襟見肘。到1992年底,我們的抄表日期已經挪到了月末。顯然,靠推延抄表日期的辦法已經沒有退路可走,只有轉變觀念,挖掘管理潛力,向管理要效益,才能扭轉線損率居高不下的被動局面。1993年春節剛過,公司召開的第一個會議就是線損分析會,會上,公司領導大膽提出:線損管理必須加大考核力度,即使把降損節約的電量全部用于獎勵也是合算的,最起碼能完成線損指標。隨著公司領導的觀念更新,我們開始把線損管理當作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工作擺到應有的位置,使線損管理出現了 “三個第一次”:第一次把降低線損列為“齊抓共管”的全局性工作;第一次建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線損管理網絡;第一次制定并實施了線損管理考核制度。當時我們根據下達給供電所的線損指標,將降損節約電量按平均電價折算到金額,全部獎給供電所,其中30%直接用于個人獎勵。此舉極大地調動了農電工管理線損的積極性。經過一年的努力,全市農村電網10kV線損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三分之二的線路完成了考核指標。
二、分析解剖,強化計量管理
線損管理初見成效使我們看到了降損節電的希望,同時也發現了不少管理中的漏洞。針對當時還有三分之一線路不能完成指標的現狀,我們又著手對那些老大難的線路進行現場分析解剖,以求降損節電良方。10kV興墾線是當時線損居高不下的老大難線路,供電所經過多次排查,線損率仍一直在40%左右。于是我們從生技、用電等部門抽調技術人員分組從查該線路的各級關口、計量裝置入手,進行拉網式檢查分析,首先發現該線路10kV關口開票的倍率與變電所關口的實際倍率相差25%,隨后又發現了不少計量管理中的漏洞。為此,我們通過建立線損分析制度,及時分析電量變化、指標升降等原因,制定科學合理的降損節電措施。同時還投入資金對所有計量裝置不合格的用戶進行改造,將計量柜的網窗改為玻璃門,更換可加封的互感器螺絲,封閉計量裝置前的母線、母排,封堵計量室的孔洞,并且將原農配總表三相兩線制計量方式改為三個單相表計量方式(以便分別觀察三相負荷變化情況)。分析中我們還發現許多線損高的原因是計量回路故障及接線盒連片接觸不良等造成的,于是我們又對計量回路進行改造,并對一般用戶取消聯合接線盒,對重要用戶采用透明接線盒。通過分析解剖,強化計量管理,我們有效地解決了三分之一老大難線路的降損難題,1995年,我市10kV線損普遍由管理前的16%降到9%左右,基本達到了考核指標。
三、降低電價,直擊低壓線損
1995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連續報道了部分地區農村電價較高,農民不堪重負的情況。我們立刻意識到,國家將從降低農村電價入手,減輕農民負擔,解決十億農民的用電問題。當時我們啟東農村電價最高也達到了2元/(kW·h)左右,有的村也出現了農民有電用不上、有電用不起的狀況。為了有效地降低農村電價,我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造成農村電價高的主要因素——低壓線損上。1995年6月,我們抽了兩個臺片線損較高的村進行調查,這兩個村原來低壓線損都高達30%左右,后經過我們抄表,線損跌至16%。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農村低壓線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管理線損,當時農村人情電、權力電、關系電現象較普遍,村干部、村電工大多不交電費,并且黑表黑戶較多,村電工私吞電費現象也時有發生;二是技術線損,農村線路供電半徑長、線徑細、計量不準、配變能耗高也是造成農村低壓線損高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們首先從強化管理入手,建立健全農村用戶臺賬,對每個戶頭進行現場編號,堅決取締黑表黑戶。積極推行“三公開”、“四到戶”、“五統一”,要求所有供電所職工和村干部都裝表用電,并且每月將用電情況上墻公布,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有效地消除了“三電”現象。其次,我們先后通過“兩化”建設和農網改造,累計投入資金近3億元,重新規劃農村配網,淘汰、更換所有高能耗變壓器,以降低配變的固定損耗。淘汰、更換DD28、DT8、DS8系列電能表,并通過合理配置表計及電流互感器,以提高計量準確度,減少電能損失,1995年以來,我們共更換了6.5萬只電能表。“兩化”建設和農網改造,改變了全市農村電網布局不合理,設備陳舊落后,電能質量較差的狀況,初步形成了農村低壓線損管理體系。1996年,我市農村低壓線損普遍從30%降到了18%左右,(含銅鐵損)農村電價也由原來的每kW·h1元以上降到了每kW·h0.76元,(其中0.1元為“兩化”改造地方自籌費)這為后來實行同網同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技術先導,再擠降損空間
隨著線損的不斷下降,其降幅空間也越來越小。1996年以后,我們開始在無功補償和三相負荷平衡等專業技術手段上動腦筋。但由于農村電管人員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于專業性較強的線損管理技術,幾乎需從零開始培訓。因此,我們一方面進行多次專業理論知識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提高農電工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分別下達10kV工業專線和農村線路功率因數指標,并與效益工資掛鉤,提高農電工無功管理的積極性。當時我們對所有100kV·A及以上的用戶安裝了無功表計,以便對用戶進行力率調整考核。對所有10kV線路都按配變的空載無功損耗配置了高壓電容器,同時還針對農村線路負荷峰谷差較大,容易產生無功倒送而使整條線路功率因數下降的狀況,用定時鐘控制低壓電容器,在不倒送無功的前提下,提高了線路功率因數。到1998年底,我市農村線路功率因數已從過去的0.7逐步提高到0.91。在技術降損中,不少供電所還把三相負荷平衡管理作為降低線損的主要措施之一,他們針對農村用電負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分散性的特點,精心繪制了所轄電網現狀接線圖,及時做好負荷統計與分析工作。有的供電所還分季加強夜間高峰時段負荷實測,根據三相負荷偏移程度,及時做好三相負荷平衡工作,力求負荷平衡管理可控、在控。終于使低壓線損率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下降了4個百分點,1999年底,全市低壓線損率基本控制在14%以內。
五、巧借東風,完善管理體制
隨著農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2001年,我市撤站建所,電管站變為縣級供電企業的派出機構,其中線損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即由原來的10kV線損依靠縣局農電總站管理,400V線損依靠電管站分級管理變為高、低壓線損均由所轄供電所統一管理。通過這一改革,供電所已成為真正意義上最基本的降損單位,其線損管理業績的優劣,直接與縣級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如果說農電管理體制改革是加速農電事業發展的強勁東風,那么如何巧借這股東風,進一步完善線損管理體制,再創降損節電佳績,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我們對降損節電實施了目標管理。2003年初,我們建立了公司本部、農村供電所、村電工三級管理網,分級、分專業、分線路、分電壓、分臺片管理線損,從賬卡建立、計量管理到打擊竊電、優質服務和提高人員素質等方面,對降損節電工作全面實施目標管理,并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到責任到位,指標明確。
其次,我們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線損管理考核體系。2003年,公司經過反復調查論證,出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線損管理考核辦法》,并設立了線損獎勵專項基金。考核內容包含了對10kV、400V線損指標完成情況、臺片指標完成情況、定期線損分析、定時抄表、營業管理、臨時用電管理、電壓及無功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每年初由公司統一下達線損考核指標,要求各供電所根據臺片理論計算結果再結合實際情況對員工確定分線、分壓、分臺片的指標。線損統計每月進行,考核分季度兌現。公司把線損考核分為兩級:一是公司為主體,所長為考核對象,線損指標作為所長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二是所長為主體,各崗位員工為考核對象。公司在每季度的線損考核中,根據各所線損完成情況核定獎金總額,并對所長單獨考核。然后由所長根據內部的考核細則及指標,再對員工進行二級考核,促使線損管理逐步形成了“條塊結合、分級負責、指標落實、分工明確”的良好態勢。
第三,我們健全了農電線損管理制度。實施同步抄表制,固定抄表日期和抄表路線,確保電能在抄、核環節準確無誤;強化動態抄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線路同步查抄、輪抄計量總表和分表,嚴防偷、漏、差、錯等問題的發生;加強需求側管理,每月按照抄見電量,對客戶特別是大客戶的相鄰月份和同期月份電量進行審核、分析和對比,及時發現并查明客戶用電量升降異常的現象及原因,及時整改,減少差錯;加大線損專項核查力度,通過跟蹤管理和實時管理,對各供電所線損管理情況的真實性以及工作中的存在問題及時檢查監督,特別是市鎮線路上農村綜合變的線損情況,使線損管理更加高效、真實與有序;大力宣傳依法治電、依法用電,加強巡視檢查,保證計量裝置準確計量,不給竊電分子可乘之機,有效地防范違章用電行為的發生。
六、理性分析,升華線損管理
如果說我們過去的線損管理仍停留在一個被動、粗放、傳統階段的話,那么2004年以后,我們的線損管理已經進入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分析,使之上升為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實踐的理性發展階段。第一,積極推廣和采用線損理論計算,提高農網的科學管理水平。各供電所充分發揮計算機在線損管理中的作用,嚴格按照《供電所線損管理辦法》的具體要求,定期進行線損理論計算,通過分析計算結果,以準確的數據及時衡量線損實績的高低,發現網絡薄弱環節,使降損工作有的放矢、富有成效。第二,始終堅持線損分析制度,定期開展線損分析,重點做好7項對比分析:一是理論線損率與統計線損率的對比;二是理論線損率與經濟線損率的對比;三是固定損耗與可變損耗的對比;四是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的對比;五是當月指標與年平均指標的對比;六是總表電量與分表電量的對比;七是供電所之間的線損綜合對比,通過理性分析,及時調整降損措施。第三,實現農電線損閉環管理,即理論線損計算→對照完成指標進行分析→找線損升降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落實措施到位→總結上升理論→為制定新的線損指標提供依據。通過周而復始的實踐與探索,終于使我市的線損管理工作實現了新的跨越,截至2005年底,我市的高、低壓線損率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七、正視問題,再創降損佳績
在降損節電的道路上,我們已走過了十多個春夏秋冬,其中既有獲得成功的喜悅,又有遭遇挫折甚至走彎路的苦澀。特別是走到今天這一步,雖然管理越來越順暢了,但要進一步降低線損指標卻也越來越難了,由于線損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差距,再一次把我們逼到了降損的十字路口。
問題之一:近年來互為備用的“手拉手工程”不斷推廣,為了保證供電可靠率,有時采用不經濟的運行方式,直接導致線損率增大。
問題之二:有時因追求無功不倒送的時點,只好降低補償標準,導致10kV線損及功率因數出現滑坡。
問題之三:近年來由于受工資總額的制約,線損考核和功率因數考核獎金額度逐步減少,影響了線損管理的積極性。
問題之四:個別供電所通過調節配變總表電量或利用臨時用電電量來調節高、低壓線損,致使線損指標不真實。
問題之五:由于少數鄉鎮農網改造不到位,導致部分臺片線損指標不能完成。
問題之六:少數供電所計算機運用水平不高,導致線損統計不能完全適應營銷系統的要求。
根據線損管理的上述問題及農電體制改革后線損管理的特點,我們認為,要使工作落到實處,再創降損佳績,就應該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改進管理方法,增加科技含量,著眼、著手、著力于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要加強基礎管理,繼續挖掘技術降損潛力。進一步完善農村配網的基礎臺賬資料,確保臺賬與現場的一致性,為降損增效提供準確無誤的資料。要結合農網改造后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圍繞完善農村電網、簡化電壓層次、實施網絡升壓、提高電壓質量、平衡三相負荷、減少無功流動和降低變壓器損耗等技術環節,研究和解決問題,真正通過增加科技含量等途徑,把線損管理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是要堅持嚴、細、實相結合,積極探索降損節電的新舉措。要不斷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加強線損專項核查,加強用戶計量裝置(表計、互感器、二次接線)管理,改造二次接線,降低二次壓降,確保計量的準確、公正。推行跟蹤與實時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避免出于局部利益考慮而弄虛作假,人為調控線損的現象發生。
三是要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調動降損增效的積極性。繼續加大線損管理力度,積極推廣分線、分壓、分臺片分析考核線損的成功經驗,尤其要加大線損獎懲考核力度,激發和調動全體農電工的降損增效積極性,使線損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四是要加大資金投入,合理優化農村配電網絡。今年我們要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勁東風,花大力氣打造堅強的農村配電網絡,重點整治高線損臺區,改造低壓線路,開展負荷實測工作,徹底解決配變容量不匹配,供電半徑過長,線徑過細等問題,對線路、設備進行動態管理。
五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電隊伍的綜合素質。線損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質的農電員工隊伍,沒有一種對企業忠誠,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線損就不可能管理好。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思想教育,使農電職工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時時處處為企業著想,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緊緊維系在一起,一心一意為企業的發展勤奮工作。要在思想上樹立線損管理大有作為的觀念,教育引導農電職工立足本職,算好大帳,正確處理服務與效益、社會與企業的關系,充分發揮前沿科技在線損管理中的作用,確保企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平衡、持續增長。同時還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農電工的業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線損管理能力,推動線損管理工作持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