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龍智慧 《 中國能源報 》
7月30日,國家電網在北京舉行了促進新能源發展工作會議。盡管此前不久的年中工作會議上國網已將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與清潔能源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次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工作會議仍然展露出了不少新意。
作為國網公司的副總經理,舒印彪顯然對未來智能電網和可再生能源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也非常了解智能電網建設將要面臨的困難。所有這些困難中有一個是明確無疑的,那就是智能電網建設所需要的巨額投資。
舒印彪在會上表示,未來的電網投資額度將非常大。他認為,政府已經對可再生能源的電源建設出臺了支持政策,也有必要對可再生能源的輸配電及電網建設進行政策和資金支持。
前期準備工作風風火火
8月3日,上海市電力公司攜手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成立了“智能電網聯合研究中心”。據了解,雙方將聯手研究智能電網的關鍵技術,參與制訂智能電網的技術標準,并且將上海世博園區的智能電網建設作為綜合示范工程。根據初步方案,這個示范工程不僅具有歐美智能電網的眾多要素,而且具有“特高壓交、直流線路智能輸電”的中國特色。
7月28日,福建省電力公司審議通過了《福建智能電網發展規劃綱要》,并且將下半年的工作重點放在了智能電網的目標框架和技術路線研究以及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智能化變電站和配電自動化的專項研究上,并將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
與此相似的是,江西、陜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地眾多電力公司,要么成立智能電網研究中心,要么積極爭取智能電網試點項目,要么把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作為工作重心,制定發展戰略目標……自年中工作會議以來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國網公司上上下下似乎擰成了一根繩。
試點和基礎建設早已推進
其實在國網年中工作會議召開以前,有關智能電網的試點工作已經展開。7月9日,華中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初步設計通過了審查,這意味著華中電網成為智能電網調度技術支持系統示范工程的第一家試點單位。“許多有關智能電網的試點工作早已在進行之中。”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王仲鴻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7月31日,廣西第一座數字化變電站——楊丁變電站在武鳴投運;7月15日,寧波地區也完成了首個220kV程序化變電站項目的設計工作。早在此前的5月27日,陳甫變電站在天津投運,這也是國內首座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化220kV變電站。我國自開展數字化變電站的建設推廣工作以來,全國各地已建起了多座數字化變電站。
“數字化變電站只是電網智能化、自動化的很小一部分,當然也是未來智能電網輸變電側的重要物理基礎。”一位電力業內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說到。他指出,目前我國的數字化變電站正在加緊建設,“以期提高電網運行的自愈能力和互動水平,為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做鋪墊工作。”
技術標準正在加緊修訂
“目前我國已有專家加入IEC和以美國牽頭的智能電網戰略組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劉永東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IEC即國際電工委員會,是一個旨在促進電氣、電子工程領域中標準化及有關問題國際合作的非政府性國際組織。據劉永東介紹,國內專家已經在積極開展智能電網各項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
“現在智能電網還只是處于厘清概念、進行規劃的階段,還沒細化到技術層面。”劉永東說到。他認為,智能電網在各國發展趨勢不一樣,不會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接入方面“先前的標準還有一定的適用性,當然隨著技術和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標準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我們已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請對原來的標準進行修訂。”劉永東指的是2005年制定的《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光伏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等指導性文件。
與此相應的是,國網公司在7月30日促進新能源發展工作會議上印發了《光伏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定(試行)》和《國家電網公司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修訂版)》等技術性文件。據了解,國網旗下研究院的專家正在積極借鑒國外的各類技術標準。
“技術是次要的,歐美都有成熟的技術,而且技術在實踐的過程中總會不斷發展完善,關鍵是投入是否能真正產生效益。”當記者就風電并網問題采訪王仲鴻時他如是說。他口中所說的效益是指社會效益——電價低、電能質量高,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依據王仲鴻的觀點,智能電網無論在研究、試點還是建設階段都應該具有可“讀”性,可論證、可檢驗、可審查、可推廣,可以進行成本核算和效益預測,保證透明性。
“現在國內智能電網還只是處于前期試點、規劃和技術標準制定等階段,從技術角度來講不存在太大的困難。”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說道。
4萬億巨資誰來埋單?
7月11日,國網在其年中工作會議上確定,到2020年智能電網總投資規模將達到4萬億元。4萬億元無論對一個企業、抑或是對一個政府而言都算得上巨額投資。
在7月30日國網的促進新能源發展工作會議上,舒印彪似乎已經在呼吁政府應對可再生能源的輸配電及電網建設進行政策和資金支持。
“智能電網建設工作前期是由企業推動,往后則要靠政府引導。”就國網目前開展“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前期準備工作的積極態勢,林伯強說道。林伯強認為,國內智能電網建設可能遭遇的最大困難將是由誰來買單的問題。隨著風電的迅猛發展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漸入快車道,“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將使電網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大,短期內可以財政補貼,長期來講還需要電價改革。”
“可以通過發行債券和固定資產折舊等方式來籌措資金。”齊魯證券電力分析師馮超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國網“一特四大”的協調融合問題反倒是未來發展智能電網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
對于美國智能電網建設由用戶買單的情況,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認為,由于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思路與歐美有所不同,所以兩者沒有可比性。“歐美智能電網的核心概念是自由接入,這就像互聯網,由大企業微軟公司來制定標準,用戶多元參與,那么用戶上網用的電腦當然也只能自己買了。”韓曉平用互聯網的例子向記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智能電網應該是開放式平臺,國網是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企業、用戶等參與其中共同享有和開發。
盡管如此,“4萬億元還只是個虛數,而且資金籌措應該主要是一種企業行為。”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姜紹俊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