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稱,“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已于2009年年底全面啟動。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該如何引領中國經濟走勢?對這個話題,經濟學家們已經坐不住了,在2月26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上,被稱為中國經濟智庫的吳敬璉、吳曉靈、湯敏等諸多經濟學家貢獻他們的智慧,反思“十一五”規劃得失,預測并防范“十二五”經濟風險,探討建立人民福祉指數等。
? “九五”計劃確定的GDP增速是8%,最后實際增長8.6%,“十五”規劃確定的是7%,但最后增速是9.5%。GDP的實際增速總是高于規劃目標,這樣的結果在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看來卻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通常五年發展規劃都是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但楊偉民說,他更愿意以專家的身份探討規劃編制中存在的不足。
? 楊偉民分析說,GDP的規劃指標與實際完成情況差距較大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方的發展規劃總是先于國家的發展規劃發布,比如,“十二五”的國家規劃要明年兩會期間才發布,但地方的規劃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出臺了。一般情況下,地方的經濟增速目標都要高于國家目標,市里的目標又高于省里的目標,就這樣層層加碼,國家的經濟增速目標甚至在有的地區成了必須完成的底線目標。
? 楊偉民說,地方政府都以確保完成地方指標為任務,而由于地方政府手握資源,經濟增速的任務幾乎都能完成,所以最后的結果是,每一個五年規劃中的GDP增速總是超額完成。這背后深層的隱患是,超速的GDP是用粗放的增長方式換取的,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 在楊偉民看來,如果國家規劃晚于地方規劃發布的問題不解決,“十二五”GDP估計又要超速。
? 對目標的設置,楊偉民還提出,“十二五”規劃中,應該繼續增設約束性指標。他介紹說,“十一五”規劃中,把節能減排設置為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較好。“十二五”規劃中,建議增加污染減排的指標,同時應該合理討論節能指標是不是要繼續與GDP掛鉤。“十一五”規劃中以降低單位GDP能耗為目標,有的地方采取的路徑是提高GDP的總量來稀釋,這樣的結果是,單位GDP的能耗可能下降了,但能源消耗的總量并沒有減少,還有可能隨GDP增加而上升。
? 此外,楊偉民還建議,應該把“開發強度”設立為“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他說,盡管從現有的數據來看,我國總體的開發強度還不是很高,但如果除去一些不宜開發的地區,我國的開發強度已經很高,像深圳這樣的地區,能開發的區域已經非常有限。楊偉民認為,設立開發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