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移動公司董事長徐龍建議:加快無線城市建設,向公眾提供更為便利的信息服務,從而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最終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徐龍認為:可以通過“無線城市”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信息經濟、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相互融合。通過加強無線城市建設統籌規劃,成立專項架構推進“無線城市產業聯盟”,制定統一建設規劃,實現公共信息共享,從而搭建融合無線城市應用平臺。實現“數字民生”,改善公共服務,做到一站式政務辦公、一攬子民生信息服務、一鍵式便民生活服務。
?
“無線城市”刺激城市經濟發展
?
所謂“無線城市”,就是利用高速寬帶無線網絡覆蓋,向公眾提供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服務。“無線城市”是衡量一個城市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尺,也是公認的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刺激城市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
無線城市建設,將大大提升城市信息化應用水平,給市政管理、公共安全、醫療衛生、商務旅游、文化生活等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與提升,使人們盡享無線數字的品質生活。另一方面,將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通過推進“無線城市”建設,能夠進一步加強信息經濟、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相互融合與滲入,在將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有效促進其他產業的創新升級與優化調整,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長足發展。
在徐龍代表提出“無線城市建設”中,建議:
國家成立專項建設指導小組,并在各省成立由政府牽頭,移動通信運營企業、各行業協會、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的“無線城市建設產業聯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構建協同統一的“無線城市”推進機制。
制定統一建設規劃。制定著眼于全國層面的“無線城市”發展規劃,并基于各地區的信息化程度及需求差別分析,采用分地區、分階段的建設方式。同時,研究出臺相應的專項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等方面加以保障。
整合多方信息資源。公共信息的共享是無線城市建設的關鍵,建議由工信部牽頭,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門、各行業信息資源,建立無線城市“信息云”,充分實現行業內部、行業之間的信息共享。
搭建融合應用平臺。建議統籌各地的無線城市應用平臺,走綜合ICT平臺的整合、融合、創新之路,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分步建設,逐步實現無線城市應用的一體化效益
徐龍代表提出以“數字民生”為著力點改善公共服務,進而以重點行業應用為突破口改造傳統產業。
徐龍認為:借助“無所不在”的無線網絡覆蓋,推進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問政機制,促進政務信息透明化、政務流程電子化、政民交流互動化、政務管理信息化,加快推進“一站式”政務辦公服務;及時向廣大市民傳遞民生政策、車輛違章、餐飲交通、水電氣費等衣食住行“一攬子”民生信息服務,力爭實現區域公共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提供遠程監控、移動醫療、移動支付、家電智能控制等“一鍵式”便民生活服務。
以“一鍵式”便民生活服務為例,建議以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共享為依托,以WEB版本和手機WAP版本無線城市應用平臺為雙核心,以市民卡(采用手機RFSIM卡做為承載媒質,支持社保、醫保、交通、教育、消費、金融一卡通)、數字證書(手機通寶)、市民郵箱(以手機號碼為標識的隨身手機郵箱)為支撐,構建一站式、一鍵式的便民公共服務體系。通過RFSIM卡與社保、金融、交通、衛生等領域的結合,打通各服務機構的一卡通數據交互通道,將非接觸式支付業務廣泛運用到公交、車站機場、商業區、連鎖餐飲店、書店、超市、醫院等場合,今后市民只要帶上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刷機”消費。
徐龍表示:“以重點行業應用為突破口改造傳統產業。”
適應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信息化的大趨勢,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制造業與服務業”、“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建議以行業智能控制管理應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行業應用。現有的制造業產品都可通過M-M模塊得以改造和提升,例如在電力設備、采掘設備、車輛設備(豪華車50%的附加值為信息設備創造)、升降機、空調、打印機等上面都可安裝信息采集和無線傳輸模塊,實現智能化管理和維護。要把“制造品貿易”(呆傻產品)變成“制造服務品貿易”(智慧產品),實現從“汗水經濟”到“智慧經濟”的轉型。
以智能電網系統為例,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被稱為“電網2.0”。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智能電網建設的勢頭正猛。奧巴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計劃,其中就包括發展智能電網產業。
建議政府采取傾斜性扶持政策,對傳統電網改造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并在智能電網建設中廣泛應用包括TD在內的3G通信技術,建立高速、雙向、實時、集成的通信系統。實現電網的智能告警(對電網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充分的告警)、智能修復(在用戶受到斷電影響之前就能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智能控制(實現用電負荷自動化管理,減少電力輸送和分配的損耗)、智能抄表(通過在原來的電表上裝上無線信息傳輸模塊,即可實現電表信息的遠程傳送)、智能互動(用戶可根據其電力需求和電力系統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平衡來調整其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