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安 繪
自家發電自家用,剩余的還可以賣出去“共享”,對許多居民來說,這個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鄞州集士港鎮成為現實。前不久,全國首個風光互補新能源民用并網發電系統在集士港鎮投運,簡單來說,就是在居民樓頂建起了“發電廠”。那么,這套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系統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每天發電6度,夠普通家庭用一天
在集士港鎮山下村莊,筆者看到,一排整齊的居民樓上,憑著7塊太陽能板和1個轉動風車,一天至少6度(千瓦時)的發電量,可滿足一戶普通家庭24小時用電。這就是小容量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系統,它是國家電網在鄞州進行的分布式新能源民用并網發電試點項目之一。
“這套系統里,太陽能板發電產生直流電,風力產生交流電,通過逆變器轉換成220伏交流電,直接進入了村里配電房的配電系統,供給村民使用,多余部分則轉換成380伏交流電并入大電網系統。”項目負責人寧波風神風電集團有限公司杜尚斌介紹道。
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系統有哪些優勢呢?鄞州供電局智能電網辦公室負責人張彥說,它可以不受季節和天氣的制約。按照計劃,家庭用電首先使用該系統供電,如果開了空調等大功率電器,系統就自動從電網取電,彌補系統發電的不足。如果系統發電有剩余,則通過雙向智能電表上傳到電網,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型“家庭發電廠”。
補貼政策空缺成推廣的“短板”
這樣好的項目能推廣么?據了解,這樣一套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系統設備要10多萬元,使用壽命為15年至20年。然而按每天發6度電計算,20年一戶家庭可節約電費2萬多元,這樣的投入與產出,有多少百姓會接受?
“眼下推廣確實有難度,主要是沒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杜尚斌說,關于風電、光伏發電,國家有相關補貼政策,唯獨對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項目,還沒有相關的補貼政策出臺,其中包括設備補貼和電費補貼。一旦國家補貼政策出臺,這套系統進入批量化生產,成本可以降低一半。
對此,張彥說,目前這套系統對農村用戶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比如進入冬季,隨著用電需求增加,供電吃緊,很多居民與企業共用的綜合線路,居民可以不再因“企業拉電”而受牽連了。
綠色能源進家庭成未來趨勢
盡管目前推廣受到制約,杜尚斌仍很有信心地說“推廣是必然的”。盡管這種發電并網模式目前在國內還是首例,但在國外早已普及。比如在美國,居民購買了自發電系統,國家給予設備價格30%的優惠,用不完的電上網的收購價,按最高標準計算。比如現在我們的民用電價是0.5元/度,而工業用電是1元/度,目前我們發上電網的電價是按民用電價格回收的,而在美國,則按工業用電的電價回收。
“我們保守估計,未來幾年內,國家相關補貼政策會出臺。”杜尚斌說,如果國家可以出臺政策補貼設備價格的20%,我們企業自己再承擔一部分,電價按最高標準收購,那么居民家自建“發電廠”就完全可以普及了。
“國家電網的試點,目的就在于嘗試家庭綠色能源上網。”張彥說,通過小容量風光互補民用并網發電系統,推廣綠色能源進家庭,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隨著科技的發展、產品設備的升級和材料費用的降低,以及國家今后加大支持力度,它將會離普通百姓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