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建設者在高空施工。 |
建了這么多電站怎么還是缺電?
2010年的首場寒流就讓華東、華中地區的居民感到了陣陣寒意。而這種寒意既有氣候因素,更有限電因素。
家住武漢某小區的向先生對前去采訪的記者抱怨:“本來天就冷,再加上停電,不僅無法取暖,連水都上不來,連飯都沒辦法做。”
向先生家住10樓,由于是水箱二次供水,因此一停電水泵就不能工作,水就上不去?!疤鞖馓?,去一樓提水太費勁,因此一家人只能將就用家里的幾瓶礦泉水燒點水喝。而吃飯只好去附近餐館解決?!?/p>
限電讓居民感受的是不方便,而讓企業感受到的是更大的生產經營壓力。武漢重冶集團熱加工公司的陳幼金告訴記者:“我們是冶煉行業,原來是4600千瓦的負荷,開始限電以后,只給1000千瓦不到。以前每月生產鍛件3000噸,現在只能生產500噸。大量國外訂單我們一單也不敢接,害怕不能按時交貨引發巨額索賠?!?/p>
看著到手的訂單不敢接,老陳想不通:“擁有三峽、葛洲壩等大型水力發電的湖北怎么會缺電如此嚴重?而且怎么每到冬季就電力短缺?國家不是每年都在建電站么?”
的確如老陳所言,今年入冬以來,華中電網電力捉襟見肘,其中湖北電力供需形勢尤為嚴峻。湖北省最高限負荷達356萬千瓦,日限電量接近8000萬千瓦時;臨近的河南省限電負荷也達到195萬千瓦。這些地區不得不采取企業開四停三、商場寫字樓停開電梯、關閉景觀照明等措施來緩解壓力。缺電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
而且,更糟糕的是,類似的冬季缺電情況還不僅僅是今年,自2005年開始,華中電網冬季頻頻出現電力告急。比如2005年1月份,華中地區最高限電負荷為608萬千瓦;2006年1月份,華中地區最高限電負荷為240萬千瓦;2007年1月份,華中地區最高限電負荷超過300萬千瓦;2008年1月份,華中地區最高拉限電負荷更是達到1500萬千瓦。
正如上述用戶的感受,華中守著三峽,網內還有為數不少的火電站,華中地區全網的裝機總量有1.8億千瓦之多,按說電力供應足夠,怎么還會如此缺電呢?原因很簡單:缺煤。
電煤,為啥總是緊張?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電力建設步伐,每年的新增發電機組都接近1億千瓦。到去年底,我國的總裝機容量已經突破8.7億千瓦,按照這樣的速度,用不了幾年我國可能就會趕上美國,裝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
但是,在我國巨大的裝機規模中,火電占到70%以上,而且我國的資源和經濟布局又很特殊,資源多在西部,用電負荷集中在東部。因此一直以來,我們就不得不把西部的煤炭長距離運輸到東部去發電。
比如缺電的華東和華中地區,就均屬于能源資源匱乏而能源需求較大,需要從區外調入大量煤炭的地區。其中,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電煤更是85%依靠區外調入,而湖北省的電煤自給率僅3%,因此當電煤緊張時,湖北省就會首當其沖。
煤炭的大規模、遠距離運輸大大加重了運輸壓力。比如,煤炭主產區的晉陜蒙寧新地區,2008年煤炭產量13.8億噸,而調出的煤炭達到7.5億—8億噸。因此,大秦、朔黃、石太、邯濟、太焦、隴海、黔桂等主要煤炭運輸線路的運力高度飽和,利用率連年達到或接近100%。
而且長距離煤炭運輸還很容易受到天氣影響。比如近期天氣變化就嚴重影響了煤炭運輸。從去年10月下半月到11月,北方大雪造成河北、山西等煤炭產地交通不暢。進入12月份,秦皇島港口煤炭“入少出多”,存煤快速下降。12月25日,秦皇島港煤炭庫存下降到510萬噸,煤炭供應更趨緊張。
在上述情況下,湖北等省即便有充足的電廠,也會飽受電煤運輸之困擾。甚至會出現電廠“無米下鍋”的局面。比如今年元旦期間,湖北、江西、湖南、河南電煤庫存可用天數分別下降到10、13、14和8天。據統計,在這一輪電荒中,湖北全省因缺煤停機的容量最大達到356萬千瓦。
另據統計,不僅華中地區,全國其他一些地區也均不同程度出現電煤緊張情況,截止到2010年1月11日,全國存煤低于3天的電廠有69座,涉及發電容量6715萬千瓦;存煤低于7天的電廠有205座,涉及發電容量18062萬千瓦。
這么多電廠存在“燃煤之急”,加上冬季又是水電發電的低谷,缺電就很容易成為這些地區的常態。
根治辦法:特高壓輸電與輸煤并舉
要想改變上述地區重復出現的缺電局面,思路無外乎有兩個:一是打開交通瓶頸,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轉變思路,改長距離運煤為長距離輸電,實現輸煤、輸電并舉。
近年來,我國也加大了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交通運輸的瓶頸也有所緩解。但是,單單靠這一條腿走路顯然不夠。因為分析我國近年來的電煤供應緊張而導致的缺電往往都疊加氣候影響,比如2008年的冰雪災害和今年的低溫大雪,都導致了運輸的梗阻。因此單單提高運輸能力不僅不現實,而且很難根本解決問題。
通過這兩年的實際情況,大家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第二條思路也就是變運煤為輸電,讓煤從空中走的合理性。
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總工程師葛旭波介紹,我國跨區輸電的潛力巨大。目前,我國輸電與輸煤比例僅為1∶20,跨區輸電能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葛旭波認為,改長距離運煤為長距離輸電,不僅可以減少煤炭資源的跨區流動,緩解煤炭運輸壓力,而且有利于促進煤電一體化開發,化解煤與電的價格之爭。還可以避免或減輕類似湖北這樣極端氣候影響下的限電局面,因此可謂一舉多得。
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部王紹武處長也認為,過去,由于受技術水平限制,長距離大容量的跨區送電可能只是理想?,F在,隨著技術攻關特別是試驗網的建設,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逐步成熟起來,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的技術瓶頸逐步解開,因此到了徹底轉變思路的時候。
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也逐步認識到,輸電作為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更多的承擔起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以及緩解其他運輸手段壓力的作用。而且,已經建設的特高壓試驗網在這方面的作用已經初步顯現。比如,我國今年初投運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安全運行近一年,已經累計輸送電量達90億千瓦時,折合成煤炭,相當于運輸了440萬噸。
在目前的華中電荒中,特高壓電網每天由山西向湖北送電200萬千瓦,日均送電量5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天輸送原煤2.5萬噸,也有力緩解了華中缺電矛盾。
在采訪中國家電網公司有關人士還介紹,?“兩縱兩橫”特高壓骨干電網如果現在能夠被核準開建,2012年就可建成,屆時可將“三西”煤電基地、內蒙古和河北風電基地、西南水電基地的電力送往京津冀魯、華東、華中負荷中心。屆時特高壓輸電能力將超過5000萬千瓦,每年可輸送電量3000億千瓦時,相當于輸送煤炭1.5億噸。到那時,華中、華東地區因煤運緊張造成的缺電局面將能夠基本得到緩解。
我國部分在建特高壓項目(延伸閱讀)
2009年1月6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入運行。該工程全長約640公里,工程動態投資57.36億元。截至2010年1月6日,工程已安全運行一年,輸送電量90億千瓦時。
2009年12月26日,向家壩—上?!?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帶電成功。該工程途經8個省市,全長1906.7公里,4次跨越長江,工程動態投資估算約239億元,建成后輸送能力超過750萬千瓦時,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高壓直流輸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