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表示,由于我國智能電力系統建設剛剛起步,在技術研究、設備制造、工程應用、經濟政策、交易手段、定價方式、技術標準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目前還不能很好滿足智能電力系統建設的需求。
他建議,將智能電網提升到建設智能電力系統的高度并將其納入國家能源戰略規劃、“十二五”規劃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計劃。《21世紀》:您提到應該將堅強智能電網提升到建設智能電力系統,智能電力系統與智能電網相比有怎樣的優勢?
黃其勵:智能電力系統與智能電網相比,一是可全方位推動水電、核電、風能及太陽能等可再生和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與布局,提高清潔能源比重;二是通過實現電力企業與電力用戶的雙向互動,可實現有效的需求側響應,提高電能終端使用效率,促進用電側節能;三是可以增加發電機組和輸變電設施的利用小時數,降低火電機組發電煤耗,促進發電側節能;四是推動其他前沿相關技術的進步,如新型輸電技術、分布式能源技術、蓄能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家用電器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21世紀》:智能電力系統中的智能電網也剛剛起步,各方面力量尚未被調動起來,主要是由國家電網來推動,你對此怎么看?
黃其勵:目前國內智能電力系統的技術研究,沒有統一規劃和引導,跨專業、跨行業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和研究。
另外,電力企業之間的協作不夠。電力體制改革之后,我國實現了網廠分開,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但是雙方在建設智能電力系統的問題上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團結協作,僅僅依靠電網企業單方面很難實現電力系統網、廠的協調發展。
除此之外,行業發展不均衡阻礙了智能電網建設。
《21世紀》: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呢?
黃其勵:我認為應該由國家層面設定專門的領導機構加強統一組織,在相關法律、財稅政策、資金和電價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科技項目研發、試驗示范工程及推廣應用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新能源消納和經濟補償方面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議在政府層面盡快統一組織開展堅強智能電力系統建設實施計劃的研究和規劃。
《21世紀》:國家電網提出了4萬億智能電網的龐大投資計劃,對此您怎么看?
黃其勵:這么大的投資計劃,首先要做好技術、經濟的論證和比較。首先技術上可不可行,目前看智能電網技術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各系統共同努力。第二經濟上可不可行,這么大的投資還是應該慎重,投資靠什么方式掙回來,要考慮投入產出比。
在具體實施階段,也要先易后難,不要一開始就打硬仗,先期取得成功了,也容易被社會所理解和支持,更容易獲得國家在電費上的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