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自2009年9月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省(區、市)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部分地區降水比往年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之少創歷史之最。秋、冬、春連旱使云南、貴州等省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而筆者近期在湖北省J市的農村調查發現,旱情問題同樣困擾著這里的農民。
J市G鎮大部分屬于丘陵地帶,五分之一的面積為平原湖區,境內河流縱橫交織,水源條件可以說還是非常充足的。以分田到戶為界限,建國后至分田前是水利建設的高峰期,經過40年的水利建設,G鎮已形成了電力排灌站為骨干、塘堰河壩作補充,漳河、潘集做后盾的灌排體系。然而分田后,水利站很少參與各村的水利建設,形成水利設施僅運行不維護的局面。稅費改革以后G鎮的水利條件更是每況愈下,幾近癱瘓,至筆者調查時,已形成“種地離不開機井取地下水”的困局。
打機井的成本相當高,一口40米深的灌溉小機井一般要3000元左右,60米深的小機井要5000元左右。而正因為家家戶戶打機井,造成機井的使用壽命越來越短,2003年打的機井多已成了枯井。G鎮黃金村2004年飲水工程的135口15~30米深的吃水井僅一年就成了枯井,40米深的井多數已抽不上水。2009年新打的機井多數深達70~80米深,打一口這樣的深機井要上萬元。而據農民說,機井的壽命一般是三到四年,隨著機井數量的增加,使用壽命會越來越短。
機井灌溉有一系列配套設施,如電機、電表、水管、電線以及一些維修設備。這里家家戶戶都有幾個電表,一般農戶農用電表兩三個還不夠用,農民說到了抽水期照明電表也得用上,起碼得要三到四個才夠用。不少農民反映電機兩個不夠用,還要再買,潛水泵也是家家都有兩三個,抽水管、電線家家都有幾百米。走訪農戶可以看到,多數農戶家里僅這些抽水設備就放滿一間房。
很多問題不深入村莊調查真的難以想象。如農忙期間電壓低帶來電機加速損壞的問題,以G鎮的黃金村3組為案例:3組的大機井是2007年挖的,電機燒壞了兩次,2008年第一次壞修了2000多元,第二次買了個新的花了4000多元。當時組長收不上來錢去修,還是村書記出面開會,每家每戶按田畝出錢,最后籌錢買了個新的電機。
黃金村共13個組,除了11組靠從香河三級提水灌溉以外,其他組全部靠水庫、堰塘、機井蓄水灌溉。每家每戶的水利設備都要一萬多元,包括打井、推堰和電機水泵、電線、水管、電表等設備的費用。
范大成,55歲,石嶺村2組村民,家有20畝地,2006年花2500元打了一口50米深的小井。從大堰里分了三分地堰塘,花了2000元推深,只要這三分地堰塘能裝滿水,這20畝地就能保收成。
每年插秧的時候用水多,要灌三次水,要整天整夜從機井里抽一個月水,平均一小時一度電,一天24度電,按農用電費計費,0.28元/度;冬播要抽半個月的水,按0.48元/度計費。這樣,每年機井抽水電費大概可以算出:0.28×24×30+0.48×24×15=374.4元。這電費只是從井里抽到堰里的電費,農民還要把水從堰塘抽到田里,這部分電費因田塊分布、田塊離塘堰遠近等就難以計算了。范大成家20畝地每年農用電費共是2000多元。據范大成講,這是其所在組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說只要機井有水抽,每年抽水灌溉的電費要花2000元左右。這個費用其實不算高,因為集體引水每畝地按照集體用水的平均水平70元算,20畝地至少也要1400元。
只要機井能持續不斷地有水抽,范大成情愿多出幾百元電費也不愿集體合作抽水,“集體用水容易打架,問題多。”他說。范大成還說,這個50米深的機井已經用了三年,2009年冬播已經抽不到水,2010年必須新打一口更深的機井。
范大成算了另一筆賬,20畝地2009年收3.8萬斤谷,賣到約3萬元,農藥、化肥、種子、請工、灌溉等農田開支要占去12畝地的收成,種田少根本劃不來。
拋開小水利循環往復的成本不計,筆者想問的是:機井還能打多深?小水利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