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人們的生活正在被重構,社會的變革也越發趨于綜合。面對上述挑戰,我們最需要具備哪種能力?現階段高校教育需做哪些改進?為什么要強調“厚基礎”的本科教育?2018國是論壇期間,新華網思客特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深度解析。
楊宗凱: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思客: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我們最需要哪種能力?
楊宗凱:第四次工業革命重構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也改變人與世界的關系。大部分簡單問題正逐步被人工智能解決,大部分非創意性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越來越走向綜合,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多學科、多領域大跨度、深層次的交叉滲透和跨界融合,復雜問題越來越凸顯。
在上述背景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在工業時代,這種能力通過反復、標準的專業訓練就可以實現。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簡單問題已經被智能技術過濾掉,復雜問題成為真正的考驗,解決復雜問題成為創意創新創業活動的常態。
思客:現階段高校教育需要哪些改進?
楊宗凱:新的社會形態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需要新型的教育來支撐。
第四次工業革命引發的快速變革,使得最優秀的人僅擁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打破邊界,釋放創造潛力。大學教育僅注重知識傳授也遠遠不夠,還必須躍遷到以學為主、以德為先、能力為重、開放、個性、研討式的教育模式上去。
進入21世紀,我們更要強調能力問題,因此要打造“能力為重”的教育。
我們的學生既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也要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包括學習和創新能力,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以及社會所需要的信息素養。有了這些能力,人在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時,至少不會有那么強烈的能力恐慌。所以怎么打造以能力為重的教育,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問題。
2018國是論壇現場。新華網記者 陳杰攝
思客:為什么要強調“厚基礎”的本科教育?
楊宗凱:現在整個社會變化非??欤瑢I的知識更新要求很高,過去那種“學一個專業吃一輩子”的時代早過去了。
但現存的高校教育體系是工業化時代過來的,專業化程度比較強。如果要解決復雜問題,跨學科、跨專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就尤為重要。只有把能力培養起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現階段的高校教育改革,應當把教和育深度融合在一起。不只是傳授知識,其他的方面,例如育人、育能力、育品德、育素養都非常重要。
高校面臨改革,對基礎教育也提出一定挑戰,否則前階段的基礎教育都是應試,本科教育階段跨度比較大,學生會不太適應。所以基礎教育也要大力推進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才能幫助他們在未來適應這個社會的變化。
思客: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您有哪些建議?
楊宗凱:現在的社會發展對終身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這是知識高速變化年代的客觀需求。
關于終身教育體系,我有以下幾個建議:第一、到底是能力為先,還是知識為先?在學校里我們培養學生,最重要的是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能力應對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要構建終身教育的體系,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空間,我們要用好這個空間?;ヂ摼W可以提供共享優質資源,提供時時可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的場景。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教育”,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景。
要重視培養全民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圖片來源:東方IC
第三,要重視培養全民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全民信息素養尤為重要,在人類全面進入信息社會后,許多能力恐慌都與信息素養缺失有關。因此,提升全民信息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信息社會的背景下,這方面能力的缺失可能導致多方面能力不足。
第四,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可以嘗試建立國家學分銀行這個辦法。這其中包括學分的轉換,一個人某一方面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國家就要給予認可,相應的學分可以存入國家學分銀行。此外,希望國家早點出臺終身教育法,通過法律保障終身教育的有效落實。這將是一個非常立體的舉措,通過這些措施,來構建人人能學、處處能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這非常重要的。(編輯: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