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登機廊橋,飛機??繒r段全部由岸電供能,相當于每年節省燃油4萬噸。在停車樓,充電樁全部接入智慧車聯網平臺,正迫切等待著車主的到來。在東航、南航基地,藍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輝,12座分布式光伏電站預計每年可發電282萬千瓦時。
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在一眾人氣高漲的景點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成為許多游客爭相打卡的新晉“網紅”。
破解停車難題的智能機器人泊車系統、滿場跑的虛擬人像機器人“小興”、從值機到登機的全流程人臉識別、實時定位行李的RFID行李追蹤系統……自帶“科幻屬性”的大興國際機場,有著眾多令人驚艷的“黑科技”與“神操作”。酷炫和便捷的體驗,沒有堅強可靠的能源電力支撐,一切都無從談起。藏在這座“新國門”背后,都有哪些值得說道的用能新變化?
電力“挑大梁”,打造綠色用能體系
鳥瞰大興區,鑲嵌在機場周邊的大片幾何狀綠色景觀格外奪目。不久的將來,集中連片、成帶連網的綠色空間可以讓旅客享受到“穿過森林去機場”的奇妙體驗。
環抱于林海之中的大興國際機場,不僅披著綠色的“外衣”,更有綠色的“內在”。
置身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中央大廳,柔和的自然光穿透屋頂,白色裝飾板倒映在如湖水般清亮的地板上,8根C型柱如巨大的花瓣徐徐舒展。美的背后,呈現的是尊崇自然、節能降耗的理念。作為國內第一個節能建筑3A級項目,大興國際機場在能源利用方面“做減法”。與同等規模的機場航站樓相比,大興國際機場的能耗降低了20%,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相當于種植119萬棵樹,節約8850噸標準煤。
節能降耗的同時,更要確保機場使用的能源更清潔、更綠色。大興國際機場可再生能源使用總量占機場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的10%以上,是目前全國應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
在以電為樞紐的綠色用能體系中,西北地區的清潔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源源不斷地流入航空貨運站、機務維修區、航站樓停車場,以及航空公司員工宿舍區、航食大樓和地服、勤務辦公區域。
在登機廊橋,飛機停靠時段全部由岸電供能,相當于每年節省燃油4萬噸。在停車樓,充電樁全部接入智慧車聯網平臺,正迫切等待著車主的到來。在東航、南航基地,藍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輝,12座分布式光伏電站預計每年可發電282萬千瓦時。
作為機場停機坪內的“變形金剛”,往來穿梭的特種車輛看似與過去沒什么兩樣,但他們“肚子”里裝的都是清潔電能。大興國際機場創新探索機場特種車輛100%采用電力,這也是國內首次在機場內部大規模使用新能源車輛進行客流運輸。
“我們有全亞洲最大的機庫,升降平臺和飛機維修的各種設備都離不開電力支撐。在這里,光伏發電是比充電樁更吸引人的新鮮事物。”南航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的工程師李遠東說,“清潔能源發展應用前景廣闊,我們一直在能耗管理和清潔發展方面尋求機會,光伏電站和充電樁的到來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僅僅是建設光伏電站不足為奇。技能全開的大興國際機場更在北跑道建設了國內首個飛行區光伏發電系統。這一嘗試不僅為機場光伏應用打開了廣闊空間,也為未來民航領域推進光伏系統建設和可再生能源創新應用打造了示范樣本。
電力業務拓展,資源共享激發乘法效應
2018年5月25日10時左右,大興區南各莊村東南角,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始建于1985年的35千伏南各莊變電站順利拆除,為大興國際機場建設讓步。
“服役”30余年的變電站被拆除,原因在于它恰好位于機場西二跑道上。重合的坐標,或許早已暗示著電力和機場的不解之緣。
不同于國內其他機場,大興國際機場打破了由供電公司提供主網電源、內部配網由機場自建自管的傳統模式,配套輸變電工程由政府、機場、供電公司共同投資,建成后資產和供電區域交由供電公司整體運營。這是公司首次全面負責機場內部變電站的建設及后期運維工作。
金秋十月,在以北京傳統院落為設計靈感的機場南航基地,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照明路燈安然地“站立”在公寓園區內的景觀步道邊。作為機場份額最大、首家試航的主基地航空公司,南航毫無疑問是個用能大戶。
“南航、東航、中航油、口岸辦等重要客戶的45座客戶配電室,都委托咱們運維管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客戶能直接享受到咱們提供的優質服務。我們的運維經驗和技術優勢,能直接幫助客戶降低經營成本。”大興供電公司機場供電服務中心負責人付冠男說,“另一方面,對供電公司來說,運維經驗和技術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現在,我們既提供可靠電力,也提供多種服務,這在國內機場是較為罕見的。”
新的模式、新的秩序,正不斷積蓄新的動力,輻射更大范圍。目前,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發展模式已經確定將應用于臨空經濟區新增電力市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人才、裝備、技術的溢出效應將持續放大,臨空經濟區共享電網資源,將實現市場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乘法效應,產生更大社會價值。
“兩網”融合推進,樹立機場“電氣”新標桿
平房、農田、林地、小馬路……5年前,大興國際機場所在地還是一幅靜謐的鄉村圖,找不到任何大型現代建筑群體的影子。
作為先行軍,電網建設如火如荼、馬力全開。這一邊,南各莊變電站順利退運,另一邊,新建的“1+2+2+2”7座配套變電站宣示著更高水平供電的開始。國家電網公司在大興國際機場構建了“500千伏雙樞紐電源,220千伏、110千伏雙鏈式接線”的堅強主網網架結構,并在航站區、飛行區、公共區等區域一次建成25個雙環網、11座三電源開閉站的堅強配網結構,為機場提供堅強網架支撐和充裕電力供應。
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99%的國際領先水平,年戶均停電時間不超過30秒,網架結構安全性超過德國法蘭克福等國際重要樞紐機場……作為首都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以及支撐雄安新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超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大興國際機場的網架結構、供電模式、供電質量均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
供電標準和質量的大幅提升,意味著設備科技含量的增加和電網技術手段的變化。
走進機場東、西110千伏變電站,米白色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工作,對變電站內所有設備進行紅外測溫,并精準讀數,再將數據信息發送至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不遠處的10千伏開關室內,另一個橙色小機器人在開關柜前來回移動,24小時不間斷地開展斷路器局放超聲波檢測。
“以前人工巡檢要不停地在紙上記錄數據,事后查詢也只能手動逐個翻閱,浪費時間不說,還容易出錯。”機場供電服務中心員工袁寶超以前的工作就是巡檢開關柜。他指著機器人說:“巡檢精度及頻次提高的同時,我們通過觀察每日巡檢數據的信息流,可以了解設備狀態的變化,提前預防事故的發生。我們的工作由原來的故障處理轉變成提前研判、分析風險。這都是巡檢工作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帶來的好處。”
放眼整個機場,變電站、綜合管廊、用戶配電室部署的各類采集終端、智能巡檢機器人和智能消防機器人,讓大興國際機場實現了電網設備“狀態全感知、信息全透明、業務全穿透”。
當前,泛在電力物聯網加快建設,在機場東、西110千伏變電站運行過程中,電網設備全天候監控、運行風險評估處置、故障精準定位和快速隔離自愈,以及搶修一站式服務已經落地實施,全方位保障著機場安全穩定用電。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全息感知、泛在連接、開放共享、融合創新”的泛在電力物聯網綜合示范區正不斷釋放出巨大能量。
從阡陌稀疏到樞紐縱橫,從南郊老荒地到首都新國門,如今的大興國際機場,航班頻繁起降、人群往來穿梭。與之相匹配的世界一流供電網絡,筑牢了這個國家發展新動力源的根基,在點亮“新國門”的同時,也寫下了許多與電有關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