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電網的發明,徹底改變人類對電力的認識,目前西歐、美、日等國皆為節能減碳而積極發展智能電網。整體的智能電網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端。在國際市場上,臺灣的產品,已經逐漸打入智能電網的供應鏈,但都集中在屬于智能電網末端的“用戶端”,也就是智能電表。
??? 智能電表基礎建設(AMI)主要由智能電表(Smart Meter)、通訊系統、電表信息管理系統(MDMS)所組成,除了能取代人工抄表外,還可支援各種不同電價費率、提供用戶能源使用信息,并具有讓用戶自發性節能、停復電管理、進行電表設備資產管理等優點。
??? 智能電表表體的制造技術門檻雖然不高,但是跨入該市場的門檻很高。首先,智能電表的主要客戶不是電力公司,不然就是公共事業業者,這些業者長年提供電力給下游客戶,對于電表規格有自己一套需,這對于新進業者而言便形成一道無形的門檻,很難跨越。
??? 此外,智能電表需要的零組件,與臺灣擅長生產的電子零組件,在功能上的重疊度非常高,主要差異在于環境的耐受能力。電表設備對于環境的要求十分嚴苛,畢竟電表裝設的位置不是在戶外,就是在地下室,這些地方可能是高溫或低溫環境,可能是潮濕或干燥的地區,更可能經年累月受海風侵蝕,或是接觸到各類化學藥劑或氣體。而智能電表必須要求在這些環境下都能正常運作。這與一般室內用的資通訊產品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智能電表或許可視為一個需在惡劣環境下運作,且具有通訊模塊的微型計算機,這使得有興趣投入智能電表領域的業者,必須要具備生產高環境耐受度零件的能力。
??? 目前,臺灣有能力生產整組智能電表的廠商,主要為大同和中興電工。另外,智能電表所需的感測元件、網通模塊、芯片等關鍵零組件,也是臺廠目前著力最多的地方,如訊舟已經打入日本關西電力公司的供應鏈,負責生產智能電表上的無線通訊模塊;而生產家電通訊芯片的旺玖、智能電網傳輸設備供應商正文、中磊,以及投入智能電表表頭和電力線通訊技術研發已久的康舒,目前都名列在全球智能電表供應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