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改造是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事關群眾獲得感。筆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截至7月31日,今年全省已開工改造1281個城鎮老舊小區,獲批中央各項資金24億元,創歷史新高。在改造過程中,多地創新籌措改造資金方式和渠道,盤活閑置資源,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機。
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廣東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按居民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籌一點的模式,多渠道籌措改造資金成為亮點。
在廣州花都區,集群街2號是一棟危房。該項目按“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由25戶業主按4600元/平方米的標準共同承擔整體改造成本,共計籌集800萬元,成為全省首例業主籌資自拆自建項目。
同時,各地注重引入社會力量。梅州梅縣區的富貴花園片區改造中,由政府投資570萬元,在小區周邊建設充電樁、電子廣告屏等基礎設施,再引入社會資本1200萬元建設小區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最終通過專用變壓器將綠電送到充電樁等產生收益,由此獲得小區的持續運維資金。
另外,多地還積極利用國企力量。佛山惠景社區在改造中引入國企建發智城,以“政府主導+國企參與+綜合整治+長效運營”的方式,采用全流程社區微更新模式,該國企自有資金投入近1000萬元,改造小區和物業地面、電房、監控等,并通過國企物業出租反哺投資。
多地還因地制宜盤活閑置資源,激發小區“造血功能”,實現長效運維。
曾經的政府公房產生新價值。廣州市黃石花園小區通過EPCO模式引入企業愿景集團,對直管公房重新裝修改造,打造成青年社區和青年公寓,減少政府管理成本、提升租金收益,獲得的收益也反哺社區改造和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