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宜春供電公司供電區域用戶有 9萬余戶,自2010年10月份起,宜春開始進行智能電表改造,截至2011年 3月底已改造安裝5000余塊。供電公司表示,今年將向國家電網爭取到 2000—4000萬元資金,在區域內力爭改造安裝 4萬塊智能電表。那什么是智能電表?市民使用智能電表會帶來哪些便捷和好處呢?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問題一]什么是智能電表?
據介紹,智能電表是采用數字計量技術的新型電表,與傳統電表相比,智能電表內部裝備智能芯片,具備電價實時查詢、顯示、精準扣費等功能。智能電表實行一卡一表,用戶繳費充值后,將購電卡插入電表對應位置,電表自動讀取金額。余額不足時,智能電表會自動及時報警提醒用戶繳費充值。
[問題二]為什么要推廣應用智能電表?
為提高電能質量、節約能源打好基礎,目前國家正在實施電網升級改造,推行智能電網建設,為滿足今后家庭智能用電需求、配套智能電網建設,國家正在積極推行智能電表的運用,同時為階梯電價的實施做好鋪墊。
而宜春目前大部分電表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城網、農網”改造時安裝的,即將達到使用壽命,少數電表已不能滿足準確計量的需要,依據相關法規的輪換要求,應更換新的電表。此次智能電表的應用推廣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應當說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問題三]改造后會給市民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智能電表除可利用峰、谷電價差異省錢外,還有消費自主透明、繳費更方便快捷、避免欠費停電、停電后恢復迅速、避免人為差錯及有效防止電表故障等好處。
例如,用戶在自家電表上就可以實時查詢當前電價和剩余電費金額,輕松掌握用電信息;停電后,用戶只需插入充值后的卡就可以自主恢復供電,不用等待工作人員上門操作;智能電表還可根據用戶用電量主動結算,避免傳統人工抄表方式可能帶來的差錯等。
此外,智能電表還可督促用戶養成節電習慣。因為智能電表比傳統電表更為敏感,任何細微的電流都會被記錄在案。比如人們一些不注意的用電細節,關掉電視或電腦后,屏幕上的電源開關還亮著、電腦在待機狀態等都會被記錄下來,用戶可以查出這些電器在插電卻不使用時的耗電量,從而避免成為“耗電大戶”。
[問題四]是用戶自主申請還是由供電公司統一安排改造?
目前是以臺區為單位進行改造,優先更換計量裝置到了更換年限的片區或供電質量偏低的用戶。現城區官山一路、官山二路、黃頗路等住戶正在改造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