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心發電廠向電網供電的模式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未來的趨勢卻是由更多的非中心發電設備向電網供電。這既包括小型的化石能源發電廠,也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生物燃氣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為確保負載、電壓和整個電網的穩定,建立復雜的電網架構成為必然。
未來,海上的大型風力發電場、大型的太陽能電站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將在全世界電力供應中擔當重要角色。消費者和企業將通過地下室的小型發電設備或者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自供部分電力,再通過智能化公共互聯平臺,將不同來源的電力統一調度分配給耗電設備和家用電器,同時,按照優化原則讓它們在電價最低和最需要的時候工作。
智能電網是一次由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和科技進步所推動的電力工業變革。目前,世界范圍內對智能電網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從技術發展和應用角度來看,可以表述為:采用先進的電力技術和設備以及信息與通信技術,系統地實現電網的智能監測、分析和決策控制,支持新型能源發電和靈活優質用電,具有高自動化水平且有一定自愈、互動功能的安全可靠、高效率電網。與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電網體現出電力與信息高度融合的顯著特點。
智能電網的一大特性,是能夠實時讀取和處理發電設備、用電設備、變壓器等電網元件的載流情況。通常情況下,電網均處于可能的最大負載。如能降低峰值負載或者將負載在時間上進行分散分配,避開昂貴的電力高峰,讓發電量穩定在接近理想狀態水平,就能減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節約電力企業的成本。通過自動調節和控制耗電設備,智能電網可以實現這樣的負載平衡。
智能電網的本質,就是以滿足個性化的電力需求為目標,通過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實現優質化電力服務。可以預見,圍繞電力生產和使用需求而提供的電力服務和豐富多樣的電力產品供應模式,將引領和支持能源發展方式的轉變,并必將帶動現有電力設備的技術升級,催生新型電力設備的廣泛應用,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工業體系的“第四次技術革命”。
智能電網被喻為電力系統的“中樞系統”。通過智能電網建立的“雙向互動服務模式”,將實現電網與用戶間的信息和需求交換。用戶可更加方便地了解電網信息,合理安排電器使用。電力企業則可獲取用戶的詳細用電信息,為其提供更加靈活方便的電力供應和更多的增值服務。此外,智能電網還能與通信網、電視網、廣播網等網絡全面融合,構建開放式的公共網絡服務平臺,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