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近年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數據、云計算,將能源與能量的生產、轉換、存儲、輸送、使用等環節的眾多節點互聯起來,實現信息流、能量流和能源流的自由接入、實時流動、即時交換與共享,達到信息網、能量網、能源網的“三網合一”。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都逐步聯接成網,直至各種數據打通共享,互聯網技術及其思想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當前我國配電網的現狀是,配電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相對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供電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2萬億配電網建設改造計劃正是在為能源互聯的遠期目標打基礎的。表述內容包括“加強配電自動化建設,構建智能互動服務體系,探索能源互聯新技術”,“推動智能互聯,打造服務平臺”。這里面包含的用戶信息互動、分布式電源接入、智慧城市等項目。
一、智能用電互動業務構架
(1)一體化繳費接入管理:基于面向服務的構架體系,將業務功能和技術接口方式進行拆分,從而采用不同的連接技術方式對同一業務進行操作。
(2)智能量測管理:通過先進的智能量測系統,提高量測的效率和準確率,實現量測管理的流程化、信息化和網絡化。
(3)電話互動服務:通過互動網站向用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用能服務,同時為電網公司提供品牌展示和信息發布的平臺,并且減少了實體營業廳的建設規模以及人員投入,從而提高了電網公司的運行效率。
(4)客戶用能服務:通過對客戶數據進行采集與智能分析,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用能服務,促進居民用電智能化和有序化的發展。
(5)能效管理:對用電能效進行分析,有利于提高用電效率,減小經濟損失。
(6)節能檢測與分析:對用電數據進行分析,尋找節能方案,減小電網的用電壓力。
(7)需求響應管理:通過一定激勵引導用戶改變傳統的用電方式,讓用戶主動參與到電網運行管理中。根據電力需求響應的電價狀況,實時調整使用戶的用電模式趨于最優,進而優化電力設備運行和管理,保證電力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
(8)電動汽車充換電管理:由電網側、運營商和用戶側3個方面的角色參與,通過智能電網技術對電動汽車充換電進行管理,實現有序充電和綠色充電。
(9)分布式電源和儲能接入管理:通過智能用電服務平臺和分布式電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分布式電源和儲能裝置的接入管理、數據分析及狀態監測等。
二、“互聯網+電力營銷”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帶動分布式能源的廣泛接入,需求側響應、能效服務、能源保險等新型的電能衍生產品將會陸續出現。電網企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業務經驗優勢和業務數據積累,提前研究并布局拓展服務形態,搶占市場的先機。
技術發展推動“互聯網+電力營銷”服務。目前我國互聯網覆蓋客戶已接近7億戶,為發展“互聯網+電力營銷”提供了廣闊空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和理念,為電網企業提升營銷策劃、豐富客戶畫像、實施精準營銷提供了解決方案。
電網企業需要建立面向市場競爭環境和互聯網模式的新型營銷服務體系,為電力客戶提供快捷、流暢、愉悅又兼具個性化的服務,贏得客戶信任,實現企業與客戶雙贏。
三、智能用電互動服務體系
互聯網+電力營銷融合互聯網思維、方法、技術,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大數據應用為驅動,以客戶滿意度為目標,圍繞服務全業務流程,打造一條前端觸角敏銳、后端高度協同的服務鏈,推動服務渠道之間、前端后臺之間、相關專業之間的無縫銜接,實現電網企業從被動粗放向主動創新型營銷服務模式的轉型。
線上全天候受理,線下“一站式”辦電。基于客戶信用的差異化服務。基于客戶畫像的電力精準營銷服務。積極開展“大數據”分析挖掘,以“標簽庫”的形式,構建立體化、多層次、多視角的客戶全景畫像,實現對電力客戶特征的精細刻畫。針對不同特征的客戶,提供差異化的辦電、催電費、交電費、咨詢等業務,主動精準地推薦用電套餐、電費墊付信貸、智能家居節能計劃、分布式電能接入等用電產品及服務。
主動式小區負荷預測及需求側響應。建立與外部單位(生產廠家、電商、實體賣場、快遞公司等)的合作渠道,獲取其銷售的大功率電器及用戶地理數據,構建基于電器銷售數據的小區負荷預測模型,為配網改造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在用電高峰期,自動定位超負荷配變供電范圍內的客戶,提示客戶調減主要電器負荷,對于實時響應的客戶進行相應的激勵和補償,實現小區客戶需求側響應。
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商業模式的售電公司運營托管服務。利用電網企業的技術、設施、服務渠道和大數據資源優勢,為售電公司提供企業信息化運營所需要的業務運作平臺和差異化運營托管服務,支撐其計量計費、需求側響應、客戶服務、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主要業務。
構建智能互動用電服務創新體系,將推動電網企業從產品供應商到服務提供商的角色轉變、從管理向運營的機制轉變、從單一向多元的服務轉變,實現市場營銷能力、客戶關系管理能力、渠道運營能力、資源協同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的綜合提升,成功塑造“安全、便捷、智能”的電力服務品牌。 來源: 北極星配售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