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六年的建設,“一帶一路”正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行穩致遠,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如何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為此,《財經》雜志推出了“一帶一路紀行”系列報道,深度透視“一帶一路”建設者們的故事和“五通”的豐碩成果。
“暴風雨卷著氣流和隕星凝聚,在尼羅河上空的圓甕中,不斷地督促河水,向遠大的途程涌進。”這是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筆下的尼羅河。
2016年隨著EETC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來到埃及之前,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下稱“中電裝備”)埃及項目部項目經理、工程師蔡永平對尼羅河的認知,還只是初中地理課本上的一個地名。
如今,蔡永平和他的同事每日穿梭于這條世界最長的河流之上,親眼見證了雪萊筆下的尼羅河之景。尼羅河上的另一景——跨越尼羅河的輸電線路,則與他們的工作息息相關。
2016年是中埃建交60周年,當年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署名文章《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中強調:“‘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一天之后(2016年1月20日),在習近平、埃及總統塞西的共同見證下,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埃及電力與新能源部簽署了埃及最大的輸電工程——EETC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合同,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所屬的中電裝備作為總包方建設。成為中埃產能合作首個成功簽約、執行和融資關閉的項目,由此拉開了中埃產能合作的序幕。
當時,“一帶一路”倡議已提出近三年,正從無到有、由點及面推進。
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埃及電力與新能源部簽約之后,中電裝備成為第一家進入埃及的中國電力公司,將在北部尼羅河三角洲區域和中南部,建設總長約1285公里的EETC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
在中電裝備進入之前,埃及的電力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對于尼羅河畔的居民來說,跳閘斷電是家常便飯。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斷電意味著與外界失聯。
在埃及的炎炎烈日下,蔡永平帶領項目部的同事,全力推進工程履約。高峰時期6條線路同時建設,各線路間存在大量交叉設計和批圖沖突,物資調配也面臨考驗,項目部全面統籌、實時調整、動態協調,并創造性地開發出EPC物資管理系統全面應用,將困難逐一克服。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部逐步總結出了適合埃及項目的項目群管理模式,充分利用項目群管理優勢,基本實現了標準設計、集中采購、智能物資管理、標準化、統一化施工管理目標。項目在尼羅河兩側建設高達175米的跨河鐵塔,這條EETC500千伏輸電線第一次跨越尼羅河,其高度、塔重和跨度均創下埃及電網系統的新高。
對于曾經參與過珠江和黃河跨江輸電工程項目的蔡永平來說,在尼羅河上架線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時間。為了更好地保護尼羅河航運,埃及政府當時要求升高導線,架線的鐵塔亦須隨之增高,這使得工程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工期時間并沒有增加,給項目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
此外,項目的十幾條線路遍布埃及人口集中的主要地區,而埃及允許土地私有化,由于征地等原因,時常導致線路路徑調整,也大大增加了中電裝備的時間成本。
此外,初來乍到的中電裝備還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比如,施工高峰期恰逢齋月,根據當地傳統,埃及工人白天休工。為了保證按期交工,蔡永平從國內緊急調遣了200名中國工人,安排在白天施工,晚上再由埃及工人工作。在夏天則避開中午高溫階段,下午4點以后才開工。
最終,工程如期完成,并創下當地同類型項目建設周期最短的紀錄,尼羅河畔拉閘限電的日子從此成為過去。埃及電力與可再生能源部部長謝克爾對項目的建設標準和質量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工程實施引進了中國先進的輸電技術和理念,幫助改造了埃及現有的老舊電網,民眾生活質量有了新的改變”。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先導。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的投資建設,將改變目前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環節”,為“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帶奠定基礎。
作為合同總金額高達7.58億美元的大型項目,中電裝備面臨著如何合理安排融資結構的現實問題。
如何因地制宜地探索新的金融服務方案,創新金融供給,滿足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將充裕的資金引入到可持續發展的“一帶一路”項目中來,對于政策制定者、參與的企業與金融業都提出了挑戰。
中電裝備總會計師楊果表示,中電裝備的財務工作要服務于“一帶一路”項目的開拓和工程建設的需要,并嵌入到業務開發和執行的過程中。在其看來,合理的融資架構的核心是符合項目進展的需求,能夠使工程效率與效益皆有效發揮。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我們要考慮融資結構和模式與項目的匹配性、融資的可行性,以及久期的安排等要素。還要看到一些隱性成本背后的風險和挑戰,比如不同幣種的合理選擇和匯率風險,都要審慎地進行合理評判。”楊果表示。
中電裝備的埃及項目初期,采用了與三家中資銀行及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合作的“三行一保”模式。同時,還與匯豐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展開合作。
據了解,為了更便捷地為中電裝備提供融資服務,匯豐銀行根據其生產經營、業務擴張、戰略重點、本身財務和業務需求,對其進行總體授信,并為其配備了說中文的客戶經理對接,讓初來乍到埃及的中電裝備沒有語言隔閡。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匯豐中國”)副行長兼環球銀行聯席主管張文杰建議,“一帶一路”很多項目尤其基建類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缺口大,需要更多的金融機構合力給予其資金支持。除了國際或本國商業銀行,國際或區域多邊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出口信貸機構等都可以參與進來。在融資模式上可以探索更加多元化,通過有競爭力的融資手段來支持項目的開發,可以共同促成項目成功融資。
在國內外多家金融機構的支持下,中電裝備已成功運作了多種融資模式,滿足了電網基礎建設領域的不同合作模式,比如埃及項目是買貸模式,鄰國的埃塞俄比亞GDHA500kV輸變電項目則為賣貸模式。
張文杰表示,“一帶一路”項目涉及的資金數目通常較大,拓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對于滿足“一帶一路”項目的資金需求非常重要,中國企業應根據建設期和運營期等不同階段,配置不同的融資模式來滿足不同時期的需求。
隨著中電裝備EETC500千伏輸電線路的推進,以及埃及國家復興計劃的實施,該國的輸電網絡建設已基本成熟,電力市場的需求度明顯下降;而在歐洲本土銀行零利率甚至負利率的現狀下,埃及對多元化低成本的融資貸款需求日益增長。
蔡永平介紹,目前埃及的大項目和緊急項目基本已告一段落,對低成本高質量短工期的工程的要求相對增加,市場化公開競標的價格戰激烈。中電裝備亦面臨轉變市場策略,比如,針對業主的實際需求,如何通過挖掘能夠體現國家電網的技術、經驗優勢的項目,逐漸向電網升級、效率提升和跨國聯網等方面傾斜。
為了更好地“走出去”,楊果建議,目前有關部門在項目審批、外匯管理等制度和機制上的相應安排,提升識別風險的能力、增加企業的風險保障。同時,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希望有更靈活的調整機制,以便更好地引導并服務于企業。
楊果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要以更加國際化的視野、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國際市場的開拓。“我們要把比較成功的技術、模式和經驗推向國際市場,而不只是推介某個項目,要發揮中國的力量,幫助提升當地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項目實施,改善當地國家的生活,實現共贏。”
如今,沿著尼羅河這條世界最長的河流,蔡永平與中電裝備項目組的同事們,順流而下,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埃及有句名言:“喝了尼羅河的水,你還要再來。”抽空回國休假的蔡永平,很快又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尼羅河畔。這個春節,他依然沒有機會和家人共度。
“那條路如今又出發,萬里坦途一路到天涯。夢在穿越,心已到達,眼前蔓延著錦繡,錦繡的神話。”那英的那曲動聽的《絲路》,如同道出了“一帶一路”建設者的心曲。
(刊于2019年12月23日《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