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當前,電力和電網行業正日益成為數字孿生技術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8月18日,由工業4.0研究院編寫的《數字孿生電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指出,電網行業具有價值較高、技術要求不復雜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數字孿生技術應用的先導性場景。
然而,有專家認為,雖然電網行業積極引入數字孿生技術,但總體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不過,由于數字孿生技術在電網應用中仍處于1.0階段,未來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機器與機器間用數據對話”
數字孿生技術能做什么?相關專家告訴記者,數字孿生技術能夠通過大數據采集和數字化模型構建,對物理世界進行精準映射,實現透明的數據可視化。同時,能夠利用大數據超越物理世界的局限,對工藝、操作流程和運維過程進行仿真和預測,并實現快速驗證,從而為規劃設計、建設實施、運維服務等全生命周期內各個環節帶來價值回饋。
“基于這些價值,數字孿生應用于汽車、航空等制造業以及建筑業的例子數不勝數,其帶來了數據的透明,數字化主線的貫通,以及動態管理、復雜供應鏈協同和預測性維護的實現。”一位電網專家告訴記者,“這些價值恰好與電網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高度契合。兩者的有機結合,有望為未來電網優化升級提供助力。”
“隨著創新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很多新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落地各行各業,帶來嶄新的數字化價值,數字孿生技術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前,電力行業引入數字孿生技術,逐步形成了較為廣泛的數字孿生應用場景。”數字孿生體聯盟理事長胡權認為,數字孿生電網是基于數字孿生基礎設施的電網數字化轉型,通過在數字空間建設電網、環境、人員和業務四要素,實現數據驅動的全局、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孿生體,從而達到不斷改善電網應用的目的。
“數字孿生電網的核心是數據驅動,將數據要素的價值發揮出來。”胡權認為,“過去所說的信息化是需要人去參與的,而數字孿生電網則實現了數據自動化。可以簡單理解為‘機器與機器間用數據對話’,這將大大減少人的參與度,將人作為變量所帶來不確定性最大可能降低,從而提高整體系統的穩定性。”
“就像全屋智能控制系統”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歷經多年高速發展,電網行業的信息化程度已經較高,能夠滿足管理信息化的需要,但這只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管理信息化具有高維度和數據顆粒度大的特點,這對精準化管理而言,面臨應用難度高和效果不佳的挑戰。”
“在電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各系統、部門的數據信息獨立且分散,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由于數據來源多樣化,導致數據格式各異、缺乏標準,不便于融合利用;數據表達能力不足、缺乏數據交互、難以還原真實場景,這些痛點都可以通過數字孿生電網解決。”上述電網專家表示。
此外,數據孿生電網數據和模型的可視化與互聯互通,為更高層次的場景化應用提供了基礎。例如,上升到戰略決策層面,數字孿生平臺還可以助力預測可再生能源發電與供電負荷,實現分布式能源供需的就地平衡,助力解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及消納為電網帶來的可靠性挑戰。
胡權用實例生動地說明了數字孿生技術在電網的應用價值:“電網的高壓線通常采用無人機巡檢來判斷故障或預測風險,但從無人機發現問題,到上報問題,再到解決問題,各環節均需依靠人工,時間周期存在不確定性。相較而言,使用數字孿生技術所構建的電網,機器與機器之間會自動上傳問題,只需人工解決問題。”
“通俗地講,就像全屋智能系統通過Wi-Fi連接起來,你只需對著手機操作就可以控制全部家電一樣。數據與數據間自動交互,再由人進行總控。”胡權解釋說。
“將由1.0版本升級到3.0版本”
胡權告訴記者,數字孿生電網參考架構采用了開放體系,可以實現“建設-運行-優化”的閉環優化,這正是數字孿生技術的潛力所在。同時,針對數字孿生電網可持續改進特征,預計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數字孿生電網將由現在小范圍推廣1.0版本升級成實現全局和全生命周期生產運行需要,達到源網荷儲一體化管理目標的3.0版本。“1.0版本是打基礎,2.0版本是做運行的改善,3.0版本是創新升級。”
在施耐德電氣能源管理中壓業務市場與戰略副總裁薛毅看來,今后,數字孿生技術將越來越多地融入到電網設計規劃、建設及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內的各個環節,助力提供多樣化、場景化的功能和服務,真正實現“回溯過往,掌控當下,預知未來”的運維體驗,從而切實推動未來電網形態的持續進化。
上述電網專家透露,當前,電網企業已經在做相應的數字孿生電網的技術升級規劃,預計在“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中期開始大量應用。“一旦數字孿生電網形成規模,產業鏈成本將進一步下降,供應商開始盈利,市場會得到飛速發展。預計10年左右,全國范圍內的電網線路將全部實現可視化,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所有線路的細節。”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說,要實現數字孿生電網從1.0版本到3.0版本的跨越,亟待產業鏈在一個開放的生態圈中相互協作,聯合創新,從而讓可深入行業的應用盡快落地,并切實產生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