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就目前而言,農村地區基本上沒有開展增量配電、隔墻售電業務,僅在一些增量配電試點項目配電營業區內包含少量農業用戶。在農村發展增量配網,除了電力體制改革普遍遇到的阻力和挑戰外,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培育用戶。
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日前印發的《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完善配套政策機制,推動增量配電企業發展綜合能源服務,支持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農村能源建設領域。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積極培育配售電、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興市場主體。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經營模式,引導社會力量進入農村能源站、綜合能源服務等可商業化運營的領域,形成資金合力。
有專家指出,農村用能約占全國用能總量的30%,在降碳要求下,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迫在眉睫。同時,農村用能分散,且往往是多種能源共存,需要通過增量配網這一抓手帶動綜合能源服務,從而最終推動農村能源轉型。
《意見》將進一步推動農網變革優化
多位專家認為,《意見》的出臺無疑有利于農村能源的低碳轉型、綠色發展。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坦言,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能源若沒有同步轉型,就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鄉村振興。“鄉村的用能量不容小覷。過去的鄉村用能以傳統能源為主,不僅對環境有負面影響、能效較低,供應安全也問題頻出。此外,用能價格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不足。”
中國能源研究會配售電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俊宏也認為,《意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發展增量配電網、隔墻售電等模式,將發揮重大意義。“農村處于電網末端,長期以來農網建設較為薄弱,農網容量和安全性不及城市配電網,且全年利用率不高,網損大。因此,當前農網無法完全保障農村更高質量生活用電、無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產業經濟發展。在此情況下,加快農村能源體系轉型迫在眉睫,它不僅是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也是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
金風低碳能源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王帥曾分析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如何在因地制宜的情況下,兼顧清潔、低碳、節能、宜居與資源承受能力,結合當地資源情況,構建以本地消納為主的分布式新能源系統,以及符合農村需求的能源生產、供應、消費體系,是農村清潔能源體系轉型面臨的最大難題。
“以增量配網方式實現鄉村能源轉型,要考慮其經濟上是否具有支撐力,以及是否有合適的市場機制及商業模式。由于外部環境不同、所在地政策不同,對農村能源的管理體制、運作機制等方面,還要因地制宜的深入分析和論證。”曾鳴說。
農村增量配網業務需因地制宜
對于現階段的農村來說,可利用資源及用能需求較為分散,但整體用能需求量大,分布式能源項目體量小,部分地區的農村能源系統一直處于無序發展狀態,缺乏系統化推進機制,也未形成可推廣、復制的路線與模式。
對此,吳俊宏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大力提升鄉村用電負荷,給傳統鄉村能源供應模式提出巨大挑戰,《意見》明確要推動增量配電企業發展綜合能源服務,創新發展新能源直供電、隔墻售電等模式,若此舉落地將有利于改善上述局面。
“就目前而言,農村地區基本上沒有開展增量配電、隔墻售電業務,僅在一些增量配電試點項目配電營業區內包含少量農業用戶。”吳俊宏告訴記者,《意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必須創新發展增量配電業務等模式,將有助于新能源的就地消納,真正做到“源網荷”互動。同時,還有利于解決新型電力系統面對新能源大力發展帶來的建設成本和調峰壓力等問題。
在農村發展增量配網,除了電力體制改革普遍遇到的阻力和挑戰外,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培育用戶。“鄉村類的增量配電、綜合能源服務,用戶培育問題是最大難點。即這個地區適合發展什么產業、如何落地產業,如何將產業引入、落地與能源一體化發展。”吳俊宏說。
對此,曾鳴表示,想要通過綜合能源服務這種模式推廣農村分布式能源,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也是個問題。與城市不同,農村能源商業模式、市場機制目前難以支撐盈利,應更多地靠政策支持,輔以市場手段。
曾鳴指出,鄉村用能往往是多種能源,增量配網不能只討論配電網的問題,關鍵是要解決綜合能源服務的問題。“要設計合理的商業模式,讓各方參與者能夠實現互惠共贏,推動社會資本得到回報,使終端農戶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最終才能實現農村能源轉型、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效的目標。”
增量配網項目落地仍需更具體措施
據記者了解,本次《意見》提出要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經營模式,就是為了讓各利益主體充分整合周邊環境和資源,選擇合理模式,促成各方達成共識,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帶動。
吳俊宏表示,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經營模式對于增量配網項目的順利開展有很大優勢,既能夠緩解社會資本一部分資金壓力,又能夠發揮政府關系,協調建設用地、廊道、用戶關系等問題。但對于增量配網來說,后續還需要出臺具體的政策及監管措施,保障《意見》提出的機制創新方案能夠落地。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對于增量配網來說,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經營模式,能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引導和管理的職能,解決項目開發審批困難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結合發展戰略合理選擇開發模式,發揮村莊自然優勢,避免同質化發展。
此外,電力行業觀察人士展曙光指出,政策落地最終還需相關配套政策共同助力。“在農村地區如何解決交叉補貼問題,讓電網等單位有意愿做下去,也需要重點考慮,建議在農村實施試點,探討指引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