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正加速推進。在昨天(8月2日)國家能源局召開的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1-6月全國新增130萬臺充電樁,是去年同期的3.8倍。
數字背后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充電樁與新能源車的增量比達1:2.1,1-6月,該比例進一步升級為1:2,即新增的一個充電樁可滿足兩臺新車的充電需求,反映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充電設施的完備是推動汽車電動化轉型進程加快的基礎保障,充電樁建設已被納入“新基建”。盡管國內充電樁數量逐月增加,但從整體情況來看,我國充電樁的規模缺口仍在,且存在區域性不平衡問題。
今年5月30日,財政部明確提出要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支持政策;5月31日,國務院提出要優化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站)投資建設運營模式,逐步實現所有小區和經營性停車場充電設施全覆蓋。
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方政府已作出積極響應,適度超前建設是目前各省市對于充電樁規劃的基調。
展望后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充電樁建設及運營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浪潮。據機構預測,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增加至3224萬輛,充電樁保有量將增加至1466萬臺。2021-2025年新增充電樁數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44%,2022-2025年充電樁市場規模分別達1241億元、1347億元、1482億元、2045億元。
從投資角度看,充電樁產業鏈包括上游設備商、中游運營商,及下游整體解決方案商,有望擴展增量空間。
其中,充電設備成本是充電樁的主要成本,占比超90%,短期來看,機構普遍認為優質充電設備供應商較為受益,不過投資者也需注意,上游設備端格局相對分散,競爭比較激烈。
具體到充電樁行業的設備、零部件類供應商,據《科創板日報》梳理,這些企業受關注度較高:

中長期機構看好優質運營商,國內,星星充電、特來電(特銳德子公司)、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云快充等頭部充電樁運營商掌握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川財證券此前還表示,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增的同時,公用充電樁利用率也必將提升,除頭部企業外,其余充電樁運營企業也有望借此改善盈利,充電樁運營盈利時代到來。
另外,依托于上述主流運營商和中小型運營商公共充電樁的充電服務平臺也已經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朗新科技旗下的聚合充電服務平臺“新電途”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