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完成裝拆真方便!
6月底,國網天津電力依托移動作業終端實現低壓居民電表“一鍵裝拆調試”,通過數據貫通、流程優化、一鍵集成等方式,提供電表“即裝、即采、即充”的“一站式”服務。目前,低壓居民電表“一鍵裝拆調試”模式已在國網天津電力10家供電公司全面應用。
國網天津電力聚焦數字賦能、基層減負、提質增效,深化數字化供電服務中心建設,將電表換裝等傳統業務與“大云物移智”技術融合,提升工作效率和低壓居民客戶用電服務體驗。該公司將過去需要多專業人員配合完成的電表安裝、檔案同步、采集調試等7個業務子流程壓縮至移動應用終端一鍵完成。供電員工進行掃碼、拍照、電子簽名等簡單操作后,移動作業終端可自動開展新裝電表檔案更新、客戶電價電量數據導入,實現電表裝拆一次辦理、系統自動流轉。移動作業終端還能將檔案數據同步至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自動發起采集調試任務,完成低壓臺區采集設備遠程抄表,減少一線員工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傳統的低壓居民電表裝拆業務需要內外勤人員配合,服務鏈條長??蛻舾鼡Q電表后需要到營業廳辦理導電業務,才能網上購電。現在只需幾分鐘,就能實現電表換裝、網上購電。”國網天津電力營銷服務中心現場檢驗部主任楊霖介紹,“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業務‘一次辦、一鍵辦、一網辦、一站辦’,提升現場作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年初以來,國網天津電力通過數字化轉型,讓數據多跑腿、客戶少跑路,推動業務“網上辦、掌上辦、指尖辦”。該公司開通企業客戶“一證辦電”、個人客戶“刷臉辦電”服務,持續提升辦電效率;在農村地區設置具備“線上+線下”服務功能的電力便民服務站,安裝自助服務終端設備,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供電服務;創新提供集約式電費結算服務,為集團客戶郵寄電費專票10657張,實現集團客戶交費“一次都不跑”。
無獨有偶,廣東試點低壓業擴新模式,也讓人感受到電網公司目前服務的高效率。
廣東低壓業擴新模式
“上午辦的申請,想不到下午就裝了電表用上電。”7月28日,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吳村村民陳彩霞指著自家剛裝上的電表,對供電服務的速度感到有些意外。
陳彩霞是廣東電網公司湛江遂溪供電局試行低壓業擴新模式后受理的首個客戶。新模式運作前,像她這樣的低壓裝表接電申請,通常供電服務人員要現場跑三趟:業擴人員現場勘查跑一趟,施工人員裝表箱跑一趟,計量班裝電表再跑一趟。三趟下來,即便不涉及新立電桿等工程量,客戶真正用上電,已經是兩三天后的事。如果遇上需要架設電桿線路,由于工程建設以及施工單位工單積壓等原因,到客戶裝表用電,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
今年以來,湛江供電局作為廣東電網公司五個試點直屬供電局,在開展低壓業擴個案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緊盯業擴報裝“體外循環”現象突出,供電所與業擴配套施工單位溝通配合不到位等癥結,在上半年出臺了低壓業擴配套施工單位駐點供電所試點工作方案,切實提升低壓業擴報裝辦理效率。
根據試點工作方案,湛江供電局選取遂溪、吳川、雷州等3個縣(市)供電局和霞山等1個區供電局作為試點縣區局,試點縣區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1個供電所或多個相鄰供電所作為試點區域,推動低壓業擴配套施工單位駐點供電所,按抓大放小、動態調整、線上監控、快速結算、簡化流程等五項原則開展運作。城月供電所被遂溪供電局納入首批試點。
結合網格化設置,城月供電所在施工單位駐點后,由客戶經理與施工單位組成業擴報裝“專職服務隊”。在實施中,施工單位負責低壓業擴配套項目施工,客戶經理同步完成報裝資料收集審核、接入方案制定、表單及合同簽訂、現場作業終端流程流轉。施工完成后當場裝表接電,由客戶經理進行表計安裝、加封。
當天上午10時許,陳彩霞到城月供電所營業廳辦理新裝電表業務,營業班班員受理后,約定下午到現場開展安裝。下午3時,營業班班長周建東和施工單位人員帶上電表等材料以及施工工器具,來到客戶裝表現場,經現場勘察、確認安裝位置,立即進行掛裝電表箱、安裝電表以及加封封印,周建東現場使用營銷現場作業APP同步完成系統錄入。就這樣,客戶順利接電,報裝全流程入系統。
“新模式下專職服務隊只跑現場一趟,從勘查到歸檔環環相扣。”城月供電所所長孫耀介紹,施工人員和供電所人員同時在現場互相監督,杜絕“吃、拿、卡、要”。截至8月7日,城月供電所共完成16單低壓業擴報裝業務,其中9單當天完成接電,其余由于工程及天氣等原因也在2天內完成接電,業擴報裝整體效率提升50%以上,做到了“完成一單、驗收一單”。
據廣東電網公司市場營銷部客戶服務科經理焦健介紹,當前,廣東電網公司正在惠州、江門、韶關、湛江、梅州供電局開展加快業擴報裝試點工作,“通過聯合施工單位一體化提供服務等方式,加快業擴報裝服務群眾,扎實做好深化現代供電服務體系建設。”下一步,該公司將及時總結成功經驗,推廣切實可行措施,實現業擴報裝效率的全面提升。
不僅限于電表,不僅限于居民,企業電水氣熱聯辦也是目前公共事業單位提升服務的一個推行方式。
一圖讀懂電水氣熱聯辦改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