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的報告
霍 健
(2023年9月22日)

9月22日,以“駕馭不確定性 共促綠色復蘇”為主題的202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全體大會在寧波召開,大會匯聚了省市政府、國際知名咨詢機構,邀請全球石化行業領軍人物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石化行業實現綠色復蘇的策略和路徑。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霍健在全體大會上做了“中國海油低碳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主旨發言。具體觀點分享如下:
(一)關注源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1、持續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擴大國內天然氣供應
天然氣“雙氣源”優勢,開發生產優勢:積極建設渤黃海、南海和陸上非常規三個萬億方大氣區,持續擴大國內天然氣產量占比。進口優勢:中國海油LNG進口規模國內第一,全球第二。目前已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地建成6座LNG接收站、年處理能力超3200萬噸。
2021年,位于海南陵水海域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開發實現了向1500米超深水進軍的歷史性跨越。
2、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綠色發展跨越。
新能源產業發展思路:積極發展海上風電產業、擇優推進陸上風光一體化發展、探索和逐步培育氫能產業、大力發展智能化終端能源服務產業
3、嚴控“兩高”項目投資,適時退出部分高碳產業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從規劃、設計源頭做好新上項目碳排放管控。建立碳評價體系,原則上新上項目碳排放強度要低于公司當前碳排放強度平均水平。平穩有序退出小型煉化和落后化工等“兩高”業務,先后完成煤制氣等高碳業務的管理權移交。
(二)關注過程,著力構建節能降碳綜合解決方案
1、大力使用清潔電力和燃料,穩步推進全產業鏈清潔能源替代。
建設渤海油田岸電工程,項目分三期實施,總投資約90億元,規模達980兆瓦,覆蓋渤海7個油田區域150余座生產設施。
2022年,渤中-墾利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投入試運行,引入1.86億度陸上綠色電力,實現了我國海上油氣田使用綠色電力“零的突破”。
中海油服建成全球最大規模LNG動力守護船隊,12艘LNG動力守護船每年可實現節能量4686.2噸標煤(合3216.1噸柴油),減排二氧化碳9372.3噸。
2、發揮行業優勢,有序發展以海洋碳封存為主的人工碳匯產業。
高效實施我國海上首個百萬噸級CCS示范項目——恩平15-1油氣田伴生二氧化碳封存項目,推動實現海上負碳技術規模應用。高峰年注入量28萬噸,預計2023至2032年累計回注146萬噸。
與廣東省發改委、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合作,在大亞灣區共同研究建設我國海上首個規模化CCS/CCUS產業集群,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封存能力達300萬-1000萬噸。
3、構建完備的管理體系,把“雙碳”元素嵌入企業管理全領域。
中海油通過建立上下貫通的組織領導體系、建立五大“雙碳”工作管控體系、將節能降碳管理納入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預算、完善“四位一體”常態化工作推進落實機制,2020年以來,在上下游大力推進10項節能技術,實現節能量約89萬噸標煤,減少碳排放量約250萬噸。2023年實現5萬方以上火炬氣全部回收,2025年完成1萬方以上火炬回收。2023年完成重點領域能效達標改造,達標桿水平煉油產能超過50% (全國2025年達到30%)。截至2023年8月,共有8家單位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15家單位獲評行業綠色工廠。
(三)關注創新,以科技進步支撐高質量低碳轉型
為深入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集團公司“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作用,以重點技術攻關任務為抓手,研究制定《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雙碳”行動方案》。
通過實施方案,在海上風電開發、碳捕捉利用與海上封存、富碳天然氣高效利用等領域突破形成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和礦化固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前沿儲備技術,建設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和提高采收率、深遠海海上風電、零碳LNG接收站等一批有顯著影響力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公司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技術體系,成為國內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探索碳利用與封存產業化發展的先行軍,為實現公司“雙碳”目標提供高質量技術支撐。
1、CO2干重整“碳利用”技術消納海上天然氣溫室氣體
積極探索CO2化學利用:中海化學是海南富碳天然氣的穩定優質利用大戶,通過開發CO2干重整 “碳利用”技術,有效將CO2與甲烷兩大溫室氣體耦合消納,轉化成的合成氣可作為C1化工中醋酸、甲醇、液氨等產品原料,點亮中國海油C1化工產業鏈。
應用成效:2000年至今累計消納22%富碳氣565億方,其中約1123萬噸CO2被固化為產品, CO2利用率約45%,有力支撐了上游氣田勘探開發、減少脫碳成本,對有效尋找CO2利用場景起到示范作用。現已將原有的22% CO2含量的天然氣利用能力提升至35%, CO2利用率提升了59%,科技助力80萬噸醋酸和22萬噸液氨產業項目
2、“海油觀瀾號”多項技術獲突破
積極開展深遠海風電示范,5月20日,我國首個“雙百”(水深超過100米,離岸超過100公里)海上漂浮式風電示范項目—“海油觀瀾號”成功并網發電。
先后攻克了風機整體載荷與浮式基礎動力響應、風機與浮式基礎一體化設計、大型高聳浮體遠距離拖航等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
浮式平臺可抵御超強臺風,在84米/秒的風速下仍能確保風機安全,使我國海上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從水深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級以上。
3、LNG冷能發電取得突破
氣電集團作為設計方參與建造的國內首套、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LNG冷能發電裝置于2023年4月底在上海LNG并網調試成功,實現了國內冷能發電零的突破,可滿足接收站年用電總量1/4左右。
氣電集團正在推進國內首個自主技術的浙江LNG冷能發電項目建設,將于年底完成樣機研制,打破我國在 LNG 冷能發電領域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四)關注文化,以低碳氛圍涵養綠色產業生態
1、推進全工作場景低碳化,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產工作方式。
打造低碳場所:建立全工作場景低碳化管理規范(包括海上平臺、車間、場地和辦公場所等)。
引導低碳行為:引導員工形成綠色低碳工作方式,打造中國海油綠色低碳文化標簽。
2、大力宣傳綠色文化,強化全員“雙碳”意識。
2022年建設完成中國海洋石油工業陳列館綠色建筑項目,年節約能耗65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532噸。
2023年3月6日,中國海油總部辦公大樓順利申領“碳中和”證書,成為中央企業總部辦公樓首家“零碳大廈”。
組織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宣傳工作。
創新性開展“雙碳”優秀實踐成果評選。
在集團范圍內開展節能降碳“金點子”征集活動,在青年團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低碳宣傳活動。
(一)高質量化石能源的穩定供應是全社會能源轉型的基礎
能源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實施氣候治理的關鍵。“雙碳”目標下,中國能源供給及消費將呈現清潔低碳化發展趨勢。
能源的安全和高質量轉型需要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則,合理平衡發展與減排的關系。
從各機構能源展望研究來看,化石能源在較長時間仍是能源供應的主體,且油氣需求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穩定供應可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能源高質量轉型的基礎。
(二)油氣行業需要自身技術迭代以應對新能源挑戰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統計顯示,2010年,全球陸上風電和光伏的加權平均平準化發電成本(LCOE)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成本分別高95%和710%;2022年,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項目的LCOE已經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成本分別低52%和29%。
在碳中和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油氣行業必須要下大力氣通過技術迭代降本增效,主要途徑就是數字化轉型。據IEA預測,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能夠讓油氣生產成本降低10%-20%,讓全球油氣技術可采儲量提高5%。
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迭代,為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賦予創新動能,管理咨詢公司埃森哲發布的報告指出,分布式賬本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量子計算這4種技術有潛力改變油氣行業未來,其中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
(三)組織的轉型之路漫長而艱難
1、碳中和愿景重塑企業競爭格局,能源企業的邊界將更加模糊。
清潔低碳能源成為更多企業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能源產業鏈不同環節將出現更多參與主體,能源企業的組織形態和競爭格局將加速調整。
2、大變局環境迫使企業提高組織運行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
組織機構將更加扁平化、網絡化、平臺化、柔性化。企業亟需重塑業務流程、打破內外邊界,精簡管理層級、降低決策重心,倡導賦能管理。
3、油氣企業探索重塑新型管理架構,實現油氣與低碳業務的一體化運作和協同管理。
隨著新能源、電力等低碳業務逐步開展,傳統油氣產業鏈上中下游專業化條塊分割、獨立管理的組織架構正在被重塑,企業需要探索更加務實、適合自身特點的組織管理模式,實現油氣產業鏈內部及油氣與低碳業務的一體化運作和協同管理,推動企業整體價值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