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跟著筆者走進這個大家庭,了解他們的發展歷程。
強化管理提指標
“為了確保生產出的電表精準度達標,我們全部采用無塵車間,所以進入車間之前要帶腳套,并且要經過風淋室,除去身上的灰塵。”電表廠廠長王照田善意的提醒著。
一進入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整齊的設備流水線,穿著規范的工人在各自工位上認真而熟練地組裝著精細的電子元件,偌大的生產車間里忙碌而安靜,緊張而有序,無不體現出電表廠標準化、規范化、精益化的管理思想。
電表廠成立于1996年,現有員工117人,下設7個工段,配備了0.05級精密計量檢測設備45臺,老化走字車108臺,各類生產線14條,焊裝、前裝、組裝、老化、成測、包裝6道工序,整個車間由電表廠自主研發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時控制,先后通過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測量管理體系等國際認證,“浩特”牌電能表連續8年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
今年以來,電表廠認真貫徹落實省公司“重基礎、補短板、標準化”的工作部署,提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三抓三提”工作思路,三管齊下,不留短板,有序推進班組建設“四大體系”落地。
電表廠以自身基礎管理為藍本,針對7個工段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基礎管理涵蓋全面和專業管理責任明確的責任體系。作為產品制造企業,電表廠在“基礎建設、安全建設”等六大通用標準基礎上,重點突出了“工藝管理、設備管理、品質管理和產品標準”專業標準體系,嚴格按標準化進行生產管理。
為提升工作積極性,浩特公司建立了3級考評體系,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級考評、由下到上逐級反饋的考評機制。依據班組建設評價細則、班組對標指標體系和“六維管理”考核辦法進行考評,評選星級班組、先進班組、先進個人,促進班組建設的全面提升。
結對共建促雙贏
“今年濰坊供電公司全面開展班組結對共建活動后,我們電表廠積極響應,從自身出發,尋找薄弱點,力求通過結對活動,進一步提升班組管理水平,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王照田說。
通過前期開展員工代表大討論的方式,電表廠發現,員工具有豐富的電能表生產經驗,對計量原理及電路非常熟悉,但對于供電公司計量檢定的具體細節要求及電能表現場運行時的細節問題了解甚少。而濰坊供電公司計量檢定班恰恰與其相反,善于解決計量檢定及現場運行難題,而缺少電能表生產過程及具體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識。鑒于此,今年3月,電表廠正式與濰坊供電公司計量檢定班結成友好班組,取長補短,互相促進。
為了實現產品制造與使用單位的有效對接,兩個班組協商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有序開展共建活動。結對伊始,兩個班組互相到對方工作現場觀摩交流,舉辦結對班組座談會、班組大講堂等活動,并依托創新工作室和QC小組,協商確定班組建設方面的課題,共同研究攻關形成創新成果。同時,結合“行動學習法”推廣活動,設計培訓項目,開展聯合培訓。
“通過這半年多的共建活動,電表廠幫助我們分析了通過改動表內電路進行偷電的典型案例,使得我們在下一步的檢定工作中有了新的突破點,有效促進了我們的工作。而我們也發揮自身優勢,幫助電表廠了解國網智能表檢定知識,優化了成品檢測方案,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水平和工作效率。”談起結對共建活動的成效,公司計量檢定班班長王翠霞如是說。
按照計劃,兩個班組還將開展標準化建議互查,“比工作、看貢獻、樹標兵”勞動競賽,“講孝心、曬家風、孝文化”主題傳播,“我為企業獻一策”合理化建議,安全生產應急演練等豐富多彩的共建活動,為下一個結對周期打下良好基礎。
創新創效激活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同樣也是班組建設的活力源泉,電表廠全員都有一種創新意識,把創新當做樂趣,自然也就沒那么難了。”談起電表廠的創新工作,研發組組長范成軍最有發言權。
以范成軍名字命名的“范成軍創新工作室”是電表廠員工進行課題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寶地,涌現出了“補焊流程改進”、“組裝流程改進”、“錫絲耗用管理”等一批創新成果,并應用于實際生產,從側面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生產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是電表廠最引以為豪的創新成果。整個系統由數據采集部分、操作終端、服務器、軟件系統、顯示系統五大部分構成。該系統實現關鍵過程管控、物料管控、工藝方案一致、關鍵數據保存并可追溯、即時信息顯示、統計分析及報表等六大功能,大幅提升了車間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實現了無余料生產。
此外,電表廠為查找自身短板,剖析弱勢指標,多次組織人員赴威勝、林洋等同行先進企業開展創新學習活動。通過比對學習,研究出了“帶防護的斜口鉗”、“單板功能檢測工裝”、“紅外感應式高壓離子風槍”等數不勝數的小革新。
“可以說,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促進了企業效益的穩步增長。”浩特公司總經理董興欣自豪的說。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