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又是一年七夕時。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我國古老而喜慶的民間節日,更因“牛郎與織女”的民間傳說,給這個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浪漫色彩。因此,七夕節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而此時,遠逐天涯,漂泊不定的電建人,踏著點亮萬家燈火的足跡,停下腳步、遙望星空,回味屬于電建人的浪漫愛情。
60后,歷經風雨的愛情
“沒有花前月下,沒有蜜意濃情,當時所謂的情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定要在名字后面加個‘同志’。”即將光榮退休的后勤服務公司負責人吳建國笑著說。
當年結婚,項目部分給吳建國夫妻倆一間二十平方的磚房單間,這就是他們的新房了。結婚時,整個項目部的人都來幫忙,貼喜帖,布置房間,置辦酒席,好不熱鬧。
結婚也沒什么名牌家具,大衣柜、餐桌、凳子,全都是在工地上手工打造的,特別結實,用了一二十年都沒壞。雖然結婚時什么都沒有,但吳建國夫妻倆卻沒有感到日子苦,反倒過得特別充實。
“那時候,我在施工現場肩扛手抬,你李師傅就做好飯在宿舍等我,就這樣,轉了一個又一個工地。等我退休了,我就帶她到全國各地去轉轉,我們也浪漫一回。”吳建國笑著說。
70后,平淡中醞釀甜蜜
提起自己那個年代的愛情,綜合辦公室的吳賢惠臉上洋溢著幸福。“被分到班組后,項目主任讓我認張少華做老師,天天跟在他后面,爬架子、鉆電纜溝、遞工具遞圖紙,就連去食堂打飯都跟著。他這人雖然話不多,但工作特別認真,對人熱情實在,特別是對我。”吳賢惠回憶道。
吳賢惠后來才知道,公司都流行“肥水不流外人田”,項目主任想撮合哪一對,就讓哪兩個人做師徒,軟磨硬泡,日久生情,基本跑不了。
“當時流行織衣服,晚上他去加班,我就在宿舍給他織毛衣、毛褲,比現在買的這些牌子暖和多了。”在吳賢惠眼中,愛情是平淡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幸福。
80后,一起吃苦的幸福
“雨后第一次進工地,兩雙新鞋都陷進了泥水里,好不郁悶!”86年出生,駐港部隊通訊兵轉業到電建核電公司的孫愿,談及被分配到工地首次進現場的經歷,至今歷歷在目。
進入班組,孫愿同樣被項目主任“肥水不流外人田”戰略所“套路”,她認了一個叫郭念全的年輕技術員做了老師。而這位老師每天“神龍見首不見尾”,早晨一上班就抓起安全帽往外跑,只留下一句,外邊太熱,你先歇會。中午快下班時才汗流浹背地走進屋,抄起水杯就是一陣猛灌。
如此兩天,軍人出身的孫愿再也忍不住了,從那以后,郭念全走到哪,她就跟到哪。很快,她學會了開塔吊、看圖紙、收發材料,在逐漸掌握現場技能的同時,兩 個人的心也悄悄的走在了一起。
90后,愛要大聲說出來
畢業于山東建筑大學的張迪進入電建核電公司,被分到青海海西州風電項目部,女朋友則考進了長安大學,開始了5年的碩博連讀。
大一的某個晚自習后,籌備已久的張迪手捧鮮花,在全班同學震耳欲聾的尖叫聲中,向那個愛慕已久的女生大膽表白。女生雖嬌羞地低下頭,但卻抬起了那只代表“同意”的手。
由于工期緊張,張迪所在的項目部刷新了國內59天澆筑100臺風機基礎的新紀錄。每隔三個月,他才能輾轉大巴、火車歷經24個小時達到女友學校。但也就只能停留三四天,就要匆忙趕回工地。
分居兩地,女友雖有怨言,但每次視頻,通情達理的她還是會勸張迪別熬夜,注意身體。青藏高原紫外線強,還特地給他寄來了防曬衣。
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情趣多?;驖庥舸己?、或純情炙熱、或云淡風輕,這就是電建人所呈現的“浪漫七夕”。不論處在哪個年代,不論堅守哪個崗位,我們身后的繁華與霓虹,必將折射出那份埋藏心底的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