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重慶市加新沁園和富抱泉花園首批兩個住宅智能用電小區正式建成。曾經遙不可及的科幻生活,悄然降臨尋常百姓家,“智能生活”究竟能夠給我們什么期待?給我們什么改變?記者為此走訪了“智能用電小區”。
走進新時代的智能生活
在智能小區客戶家,記者看到,業主李先生剛進門,對著門口的集成觸摸屏輕輕一點,窗戶上的窗簾慢慢開啟,隨后,李先生掏出手機,按鍵一撥,家里的智能洗衣機、電飯煲開始工作起來;業主穿上鞋套,走近空調、電視機,早已設置程序的空調吹出涼風,電視機里播出精彩節目……
據了解,智能用電小區是指通過先進、穩定的通訊網絡,建立電網公司與電力用戶的雙向互動渠道,實現對家用電器用電信息采集和控制,完成分布式能源的科學利用,輔助水、氣表自動抄收,以及小區安防、增值服務,具有科學、智能、節能、人性等特點,能增強電網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
重慶智能用電小區項目始建于今年1月,兩個小區建筑面積共22.25萬平方米,涉及住戶1334戶。該項目是建立在國家電網公司關于智能用電小區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并根據本地的自然、人文條件,設計了小區建設內容,共試點用電信息采集、小區配電自動化、電力光纖到戶、智能用電服務互動平臺、光伏發電系統、電動汽車充電樁管理、智能家居服務等業務。
屋外的智能電表上,雖然顯示用電量很小,但光亮一點不減。原來,安裝在樓頂的光伏發電系統,正源源不斷地輸送來電源,為業主節省了用電量。當大家走出房門,業主的手機發出嘟嘟報警鈴聲,原來家里的安保系統,監視到屋里有人異常進入。據初步統計,通過智能電網的用戶服務系統,業主可以減少用電費用5%以上,高峰用電量可減少10%左右。
為“三網融合”提供支撐
今年1月,重慶市電力公司組織重慶電力科學研究院、江北供電局等單位,與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國網電科院等合作制定方案,選定加新沁園和富抱泉花園,對1334戶進行智能用電小區試點建設。重慶電力科學研究院工程師徐鑫介紹,實現智能的基礎是全面覆蓋的電力光纖,通過電力光纖,把其他的網絡、通信等信號轉換,三網融合,再輸送入戶,實現對家電的控制,并與電力企業交互信息。
重慶大學輸配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熊小伏說,智能用電能夠提高能源利用率,讓用戶科學安排生活。今后小區用戶使用光伏、風力、光纖等發電設備后,用不完的電還可以向電網回送。
如今,這兩個小區1334戶居民通過光纖復合低壓電纜(OPLC),實現電力光纖到戶,通過光纖連接光網絡單元(ONU),將光信號轉為數字信號,實現了高速寬帶上網、IPTV視頻點播、IP電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