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有其他變故,投資方就會面臨很大風險。”所以宋軒最終選擇了放棄。
分布式光伏發電在節能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環保效益,但是對于投資個體來說,經濟利益才是最關鍵的。“10年左右的投資回報期,普通老百姓不能接受,對于大型項目投資商,10年之內存在的變數太多,所以目前需要天津政府盡快推出地方性補貼,縮短投資回報期,提升市場投資熱情。”一位不愿具名的天津光伏行業專家說。
補貼未落地
“居民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投資回報期需要8-12年時間,一方面基于北方地區的日照條件,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基于當下國家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標準。”天津市新能源協會秘書長師新利對記者說。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標準為0.42元/千瓦時(含稅),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自用有余上網的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收購。
從發改委發布國家補貼標準至今,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山西、陜西等省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地方補貼細則,其中浙江省補貼力度最大。以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的居民家庭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為例,除了獲得國家0.42元/千瓦時的補貼之外,還將獲得浙江省政府0.1元/千瓦時、溫州市0.3元/千瓦時(連續補貼5年)以及溫州市永嘉縣0.3元/千瓦時(投產后前5年)的地方補貼,總計每發一度電就有1.12元的補貼收益,除此之外,居民家庭屋頂安裝光伏系統的,還將按照裝機容量獲得每瓦2元的一次性獎勵,以5千瓦裝機容量標準為例,就將獲得1萬元的獎勵。
去年7月,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到浙江省嘉興調研時指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系統共性難題,很多在嘉興得到突破,并已經看到實際效果,嘉興經驗可復制可推廣。”2013年,嘉興光伏產業園出臺的一則關于個人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補貼方案,即在產業園區內建成的個人分布式光伏項目將獲得園區給予的2.8元/度補貼。
“以嘉興的補貼額度,按照東部小系統電站建設大概7元/瓦報價一刀切計算,三四年間收回成本問題不大。”一位光伏制造商從業人員表示。
高補貼帶動了浙江省分布式光伏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信息,2014年,浙江省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容量27萬千瓦,累計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70萬千瓦,僅次于江蘇省排在全國第二。
事實上,江蘇省太陽能資源條件并不優越,甚至算是比較貧瘠,全年日照時數為1400-2200小時,輻射量在419-502x104kJ/cm2,在太陽能資源分布圖中被劃為四類地區(共五類),這是除了四川盆地外最差的地方。
相比之下,天津地區年日照時數2471-2769小時,80%的年份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達到5610兆焦耳/平方米。整體上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按照太陽能資源分布圖顯示,屬于三類地區,具有利用太陽能的良好條件
不過,2014年,天津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是5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是7萬千瓦。
“拿天津市和浙江省作比較并不合理,因為浙江省行政面積比天津市要大得多,分布式光伏項目可利用面積也相應大很多。”天津輝盈微電網技術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天津分布式光伏發電可以利用的場所一般是工業廠房屋頂,還有居民屋頂,而在耕地(農業棚頂)、林地的可利用面積上都無法和其他省份相提并論。
然而上述人士坦承,如果天津地區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天津地區的分布式光伏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會縮短許多,不過截至目前,天津市還沒有正式出臺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補貼方案。
天津市新能源協會秘書長師新利對記者表示,近期協會調研了天津光伏行業公司情況,已經將企業所反應的困難以報告的形式提交給天津發改委和市政協,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制定鼓勵政策和實施方案,以推動光伏發展。
發展瓶頸
其實,天津作為直轄市,享有在分布式光伏并網的優惠政策。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規劃2015年度全國光伏年度計劃新增并網規模15GW,其中集中式電站8GW,分布式7GW(其中屋頂分布式不低于3.15GW),特別提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及西藏地區在不發生棄光的前提下,不設發展規模上限。
“這是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天津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產業。”天津市新能源協會秘書長師新利表示。目前天津本地的大型分布式光伏項目主要有寶坻九園工業園、英利集團、義烏北方(天津)國際商貿城、中電投集團武清項目等。
截至2012年,濱海新區從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企業主要有9家,其中6家為太陽能光伏電池制造商,另有太陽能電池組件制造商2家、太陽能電池研發和檢測機構1家。從調研結果看,濱海新區大部分重點光伏企業發展情況良好,多數企業實現連續三年銷售量和營業額不斷攀升。目前濱海新區已形成了從單晶硅、多晶硅,到非晶硅薄膜、聚光電池等較為完整的產品類別,產品光電轉化效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調研報告同時指出,雖然新區太陽能光伏研發實力較強,但是其他配套產業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此外,具備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檢修、維護能力的專業化施工單位也比較匱乏,在下游項目上存在短板。
其實2012年之后,光伏產業的利潤已逐漸向下游光伏電站傾斜,太陽能在下游應用領域已經慢慢成為了一些光伏公司的主攻方向。但是在實際發展中,作為太陽能下游應用范圍的分布式發電卻遇到很多瓶頸。
天津市瑞能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侯立軍曾對媒體表示,因為分布式發電項目的規模都比較小,項目又比較分散難于管理,所以一般大型發電集團都不愿意投資,可是對于中小型投資商來說,市場風險又很大,融資渠道也非常受限。
天津輝盈微電網技術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也對記者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最大的難點就是融資渠道難以打開,對于大的項目,公司信用等級不夠,而小項目投資價值比較低,成本又很高。我們目前融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基金公司的投資,其他融資方式大多數都需要項目在投產初期就能達到10-15%的高額回報,這對于分布式發電的盈利特性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金融創新模式介入進來。”
侯立軍的另一個身份是天津市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創新產業戰略聯盟理事長,這個聯盟于2013年8月正式成立,當時正處在國家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優惠政策密集出臺的時期,侯立軍表示:“盡管國家政策關注度很高,但是很多方案在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困難,我們也通過聯盟向人大提交了一些議案,希望行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