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科技競爭與合作”分論壇,多位嘉賓就當前時代背景下,如何維護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讓更多人從科技進步中受益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合作極大地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地緣政治、保護主義等問題的存在,對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產生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在保護國家利益的同時促進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白春禮認為,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生態,是幫助各國從根本上解決諸多事關人類發展問題的一把“金鑰匙”。“從科學研究本身來講,隨著科技前沿不斷深入,需要多學科交叉合作。”白春禮表示,多學科交叉合作不僅是指在一國范圍內,還需要在國際舞臺上的交流與合作。
白春禮院士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主席,這是一個促進“一帶一路”國家科學研究合作的組織,也是第一個由中國牽頭的綜合性國際科學組織,目前涵蓋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大洋洲的67個科研機構。
白春禮院士以大型強子對撞機、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大科學裝置,以及多國參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為例,強調了從技術層面上推動科技合作對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澳門大學校長、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永華指出,應該辯證對待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基礎研究、技術突破在研究階段、商業化之前,競爭元素并不是那么強,通過開放合作可以互相提高,甚至讓全人類受益。”宋永華說,“高校可以在科技競爭合作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澳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創院理事長余成斌來自半導體行業,他表示,半導體行業實際就是全球化生態非常典型的產業。“根據調查,一個完整的半導體從設計、封裝、制造……整個產業鏈平均有25個國家參與,這是非常典型的科技合作全球化產業鏈的過程。”余成斌特別以澳門為例,澳門在半導體方面取得成就,與30多年前的布局緊密相關,“在全球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澳門是科技開放與合作的受益地。”
ChatGPT是目前的熱門話題。白春禮認為:“ChatGPT的誕生和發展代表著人工智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提到,蛋白質結構如何形成的問題是當前許多科學家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人工智能能夠預測病毒、細菌等蛋白質結構,這對藥物研發、科學基礎研究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創新需要“硬條件”,也需要“軟環境”支撐。白春禮表示,中國過去這10年科技的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提升,跟頂層設計分不開。頂層設計就是國家對于科研前沿大方向的把握、對于科技創新生態的培育。就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而言,白春禮認為,既需要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大量投入,也需要科學家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