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網10月13日電(記者 夏毅 通訊員 王慶 方偉)隨著浙江省桐廬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用電需求也日趨旺盛。為滿足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農業、農村、農民對電力的需求,該縣將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電力保障。
目前,該縣已有8個鄉鎮(街道)和90個行政村通過考評驗收,并通過省級新農村電氣化縣驗收。在桐廬大地上,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映入眼簾:布局合理的線路,新型節能變壓器,美觀實用的電表箱,整齊規范的接戶線……改造后的農網,成為桐廬農村的一道亮麗風景,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電氣化強勢推進
2007年以來,桐廬縣委、縣政府把扎實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作為一項惠民工程,按照政府發動、鄉村主動、電力推動、百姓互動的基本方針,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發改、經貿、農辦、供電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科學制定并下發規劃和實施意見,全面啟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由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原先經過一、二期農網改造的農村低壓線路已不能適應新農村電網建設的需求,線路線徑細小、低壓計量箱腐蝕老化、低壓配網抗災能力差等現象,不僅影響配電網架的安全運行,也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年來,桐廬縣供電局貫徹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發展戰略,按照建設10年不落后的農村配網目標,全面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針對該縣臺風、雷電等自然環境,該局從配電臺區布局、線路結構布置、導線選型等方面入手,采用架空絕緣導線大力推進農村配網的絕緣化改造,大大提高了線路的抗風和防雷能力。同時,在農村低壓電網實施剩余電流動作三級保護,增加農村用電安全性。對施工隊伍實行全過程高標準管理,積極開展施工作業人員安全和技術培訓,增強安全意識,提高技術水平,保證工藝質量。
新電網造福百姓
走進該縣后浦村,一幢幢漂亮的別墅引人注目,一排排嶄新的電桿整齊美觀,一條條整齊的架空線路猶如樂譜,一座座標準化配電房新穎漂亮……
后浦村是2009年建成的新農村電氣化村。通過改造,該村原有的35平方毫米線徑的低壓架空線路擴換成120平方毫米;原先僅有村頭一臺160千伏安配變,現在按負荷分布分別設置2臺160千伏安配變;接戶線由原來的6-16平方毫米擴大到35-50平方毫米;累計更換表計408只;改造線路約4.7公里;更換接戶線約7公里。通過改造,該村用電質量明顯提高,村民紛紛購置家電、開辦起了小加工企業。
前些年,村里的變壓器容量小,線路線徑窄,尤其是夏天空調經常無法啟動。如今,談起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該村的村民都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家里電器都能正常使用了,再也不用為用電發愁了。
通過三年的改造,該縣共投入資金2.64億元,新建配電房79座,新增(增容)變壓器106臺,新增容量12025千伏安,調換表計57816多只,新裝(調換)家保41027只。電氣化建設提高了電網輸配電能力,提升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能損耗。截止2009年年底,該縣農村供電可靠率達99.6956%,綜合電壓合格率99.923%,綜合線損率4.12%,低壓線損率4.80%。一張結構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質量高、電能損耗低的新型農網展現在眼前。
據悉,2010年該縣還將繼續完成1個電氣化鄉鎮(鐘山)和20個新農村電氣化村建設任務。農村電網繼續向科技化、自動化、信息化邁進。
新農村呼喚新電力,新電力服務新農村。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提高了桐廬電網的供電能力,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桐廬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