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物管公司幫我們代收電費,基本上每度電都在0.58元左右。每個月電損多少,公攤多少,基本上就是一筆糊涂賬。現在用上智能電表,每個月比過去要節省好幾十元。”昨日,德陽市經委小區住戶李世友等居民笑嘻嘻地稱贊。
一筆看不清的“糊涂賬”
“本小區12月一共用電總表為1.25萬度,分表為1.18萬度,損耗700度。本月小區用電戶平均電價是……請于本月底以前,將電費交到物管公司財務部,否則,根據電業部門規定,將作停電處理。”昨天,德陽市某小區物管公司在小區大門口,貼出了一張收取電費的通知。
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德陽黃河路一個小區,這個小區有300多戶居民。物管公司王經理說,“小區是新建不久的,電損不算很大。”王經理告訴記者,“其實,小區線路新,電損小,我們反而不好‘操作’”。
王經理所說的“操作”是:“老化的線路,電損大,居民都曉得,但是,在電費收取上,物管可以更加靈活一些。物管收費抄表,都需要人工成本。如果新線路,物管把電損說多了,用電戶要懷疑。但是,物管如果不把這些人工成本加進去,就只有自己墊錢。”
8億重建資金改造用電設施
“這是商業秘密,指物管公司收了用戶多少錢,電損是多少,物管是不會告訴我們的。我們抄小區的總表,物管公司向我們繳納總表的電費。”德陽電業局營銷部主任戴海寧說,“我們對物管代收電費的小區,由于他們沒有進行改造,因此沒有進行分時段計費。一般是按照國家定價0.5066元/度收取的。然而,物管向用戶收取,都是在0.58元/每度電收費的。如果線路特別老化,或者有人偷電,有些小區甚至電價有可能更高。”
電損,糊涂賬,實際上在一些物管代收中,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而這種“潛規則”帶來的結果,往往是用電戶繳納的電費,比國家定價和供電部門實際收取的電費要高一些。
“我們推動的智能戶表改造,就是要打破這種潛規則。讓老百姓受益。”戴海寧說,“為了能夠全面實施戶表改革,2010年下撥了4.7億元,今年又注入了3.35億元。這是全省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用戶不出一分錢。所有的費用都由國家災后重建的資金支持。”
“預計到2012年初,智能電表將會普及到德陽30萬戶居民。”戴海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