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四川成都市錦江區興城嘉苑小區(三期)智能電表表箱前,成都供電公司城北客戶服務分中心裝表接電班班長張健打開一臺小儀器——CB-JCY智能戶表接線測試儀,先后檢測了新上的432只智能電表的接線情況。兩個半小時后,張健宣布:“接線全部正確。”
那時,城北客戶服務分中心新上和輪換的智能表近10萬只。為確保接線正確,不發生戶表串戶等現象,技術人員必須逐一檢查驗收剛裝上的電能表,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由于當時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檢測工作只能兩人一組地來到各家各戶,在停電后的電表出線兩端對接線情況實施人工檢查,并通過對講機交換意見,最后確定接線是否正確。1只電表的檢查時間5分鐘左右,耗時長、效率低,而且準確性不太高,存在優質服務風險?! ?br /> 去年9月,張健和他的團隊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他向成都供電公司申請了科技創新項目,決定自主研發檢測儀器。在工作之余,張健和奉孝釜走訪相關廠家,查閱大量資料,反復試驗。去年年底,一臺體型較大、功能有限的戶表接線測試儀誕生了。雖然在檢測過程中要借助萬用表,且沒有數據存儲和傳輸功能,但通過現場試用證實,儀器檢測速度比人工檢測速度加快不少,而且準確性較高?! ?br /> 隨后,張健和奉孝釜認真研究和科學對比深圳某電子設備公司和西安某儀器儀表公司的同類產品,發現這兩個廠家的儀器體型較大,重量近5千克。前者要借助萬用表檢測,有一定存儲功能,但無法傳輸數據;后者則完全沒有存儲和數據傳輸功能。張健和奉孝釜分別借鑒了這兩個廠家設備的優點,加上自己的創意,改進了自主創新的儀器。今年10月底,一臺成本較低、生產流程并不復雜的新檢測儀器終于成功問世。
“長20多厘米,寬只有10多厘米吧?”看了擺在面前的“神器”,筆者問道?! ?br /> “對,體積小,重量輕,大概只有0.5千克左右,一個人就可操作。”張健很得意地介紹說,“現在檢測已經不用借助萬用表了,一臺儀器可以同時檢測12只電表,10秒鐘以內顯示數據,檢測12只表大概只要4~5分鐘。在人手減少一半的情況下,工作效率提高了14倍多,準確率達到100%。同時,我的儀器還有存儲功能,還可以快速將數據傳輸給計算機儲存和分析……”
成都供電公司城北客戶服務分中心負責人在現場了解該設備的檢測功能后說:“這個設備不僅很智能、實用性強,還便于攜帶和操作,是電表接線檢測的一大創新和突破,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現場作業效率和準確率,值得大量推廣應用。”
張健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大量生產這一設備并投入使用,同時還將積極申報科技創新成果和技術專利。 來源:中國儀表網

智能戶表接線測試儀
現場工作人員黃德建一下想起去年他和小周在電表出線兩端通過對講機核對出線的情景:“喂,我發現這戶的線路有問題,但還不曉得到底與哪戶接錯了……” 那時,城北客戶服務分中心新上和輪換的智能表近10萬只。為確保接線正確,不發生戶表串戶等現象,技術人員必須逐一檢查驗收剛裝上的電能表,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由于當時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檢測工作只能兩人一組地來到各家各戶,在停電后的電表出線兩端對接線情況實施人工檢查,并通過對講機交換意見,最后確定接線是否正確。1只電表的檢查時間5分鐘左右,耗時長、效率低,而且準確性不太高,存在優質服務風險?! ?br /> 去年9月,張健和他的團隊決心改變這一現狀。他向成都供電公司申請了科技創新項目,決定自主研發檢測儀器。在工作之余,張健和奉孝釜走訪相關廠家,查閱大量資料,反復試驗。去年年底,一臺體型較大、功能有限的戶表接線測試儀誕生了。雖然在檢測過程中要借助萬用表,且沒有數據存儲和傳輸功能,但通過現場試用證實,儀器檢測速度比人工檢測速度加快不少,而且準確性較高?! ?br /> 隨后,張健和奉孝釜認真研究和科學對比深圳某電子設備公司和西安某儀器儀表公司的同類產品,發現這兩個廠家的儀器體型較大,重量近5千克。前者要借助萬用表檢測,有一定存儲功能,但無法傳輸數據;后者則完全沒有存儲和數據傳輸功能。張健和奉孝釜分別借鑒了這兩個廠家設備的優點,加上自己的創意,改進了自主創新的儀器。今年10月底,一臺成本較低、生產流程并不復雜的新檢測儀器終于成功問世。
“長20多厘米,寬只有10多厘米吧?”看了擺在面前的“神器”,筆者問道?! ?br /> “對,體積小,重量輕,大概只有0.5千克左右,一個人就可操作。”張健很得意地介紹說,“現在檢測已經不用借助萬用表了,一臺儀器可以同時檢測12只電表,10秒鐘以內顯示數據,檢測12只表大概只要4~5分鐘。在人手減少一半的情況下,工作效率提高了14倍多,準確率達到100%。同時,我的儀器還有存儲功能,還可以快速將數據傳輸給計算機儲存和分析……”
成都供電公司城北客戶服務分中心負責人在現場了解該設備的檢測功能后說:“這個設備不僅很智能、實用性強,還便于攜帶和操作,是電表接線檢測的一大創新和突破,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現場作業效率和準確率,值得大量推廣應用。”
張健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大量生產這一設備并投入使用,同時還將積極申報科技創新成果和技術專利。 來源:中國儀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