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10日對外公布《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簡稱《通知》),決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何為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此機制將對能源轉型和電價水平產生哪些影響?中國邁出容量電價機制關鍵一步,背后有何考量?
為“替補隊員”發工資:穩定行業預期
《通知》決定將現行煤電單一制電價調整為兩部制電價。其中,電量電價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容量電價水平根據煤電轉型進度等實際情況逐步調整,充分體現煤電對電力系統的支撐調節價值。
為何將“一部”變為“兩部”?分析來看,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正穩步推進。然而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需要煤電更好發揮基礎性支撐調節作用。換言之,為彌補可再生能源發電出力的天然缺陷,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可靠供電,需要部分煤電機組擔當“替補隊員”的角色。
然而,隨著煤電轉變經營發展模式,煤電機組越來越多時間“備而不用”,通過單一電量電價難以完全回收成本,近年來出現行業預期不穩等現象,長此以往可能影響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并導致新能源利用率下降。
在華北電力大學現代電力研究院院長張粒子看來,現行的煤電價格結構已難以適應煤電機組在電力系統中的新功能定位。建立容量電價機制是促進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和電力市場建設的“及時雨”。
專家分析指出,實行兩部制電價政策就如同為“替補隊員”發工資,通過正向激勵,穩定煤電行業預期,促進煤電更好承擔電力保供的基礎電源角色。
“這有利于在價格形成機制上反映煤電機組功能轉型,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楊娟說。
促進新能源消納: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會否拖累能源轉型,阻礙“雙碳”目標實現?
“容量電價機制會成為燃煤發電功能轉型加速、支持達成‘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推手”,中國華能集團能源研究院系統研究部主任陳大宇指出,《通知》在燃煤發電功能快速轉型的初期及時出臺,一方面有利于落實保住能源電力領域“吃飯家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推動燃煤發電自覺、自動、自愿轉向兜底調節電源。
“該機制能夠提高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楊娟分析,《通知》明確,煤電容量電價機制適用的范圍是“合規在運的公用煤電機組”。“合規”除符合國家能耗、環保和規劃等常規性要求外,還著重體現在滿足國家對于靈活調節能力的要求。因此,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出臺必然有利于促進煤電機組通過靈活性改造等方式,在調節范圍、調節速度、調節方向等方面達到相應要求。
邁出關鍵一步:價格機制改革作用凸顯
將現行煤電單一制電價調整為兩部制電價,是否意味著未來電價也將有所提高?并非如此。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對終端用戶用電成本的影響總體較小。由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主要是電價結構的調整,煤電總體價格水平是基本穩定的,特別是電量電價小幅下降,將帶動水電、核電、新能源等其他電源參與市場交易部分電量電價隨之下行,工商業用戶終端用電成本總體有望穩中略降。同時,該政策不涉及居民和農業用戶,這些用戶用電仍執行現行目錄銷售電價政策。
事實上,國際上一些較成熟的電力市場已引入容量電價機制。國家能源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主任柴瑋表示,中國出臺此機制是一個開始,可以預見,隨著電力市場建設的持續深入,價格機制改革的“龍頭”作用將愈發凸顯,將帶動中國電力市場建設朝著更加市場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