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條“電力天路”,是由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繼新甘石聯網工程之后,將骨干電網伸向甘孜州各縣的重要民生工程。其中,總投資5.2億元的白玉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由國網樂山供電公司承建。該工程全長180公里,需穿越40公里無人區、新建鐵塔502基、架設索道18條,最高施工點海拔4915米……
8月下旬,四川盆地還是夏日,而甘孜州白玉縣仿佛已經入冬。平均海拔4500米的昌臺高原無人區里,一群身著藍色制服的身影,在夾雜著雪和雹的寒風中披荊斬棘、一往無前。他們是來自國家電網樂山供電公司的百余名建設者。為確保援建甘孜州藏區的“電力天路”在9月底投運,最后的“攻堅戰”已經打響。
這條“電力天路”,是由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繼新甘石聯網工程之后,將骨干電網伸向甘孜州各縣的重要民生工程。
其中,總投資5.2億元的白玉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由國網樂山供電公司承建。該工程全長180公里,需穿越40公里無人區、新建鐵塔502基、架設索道18條,最高施工點海拔4915米……
根據預期,工程完工后將極大緩解白玉地區用電緊張,對改善農牧區民生、促進民族團建和改善甘孜州北部電網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為盡快達成這一目標,實現藏區高原上漢藏同胞的用電夢想,國網樂山供電公司已分批派出1200余名建設者,用良好的身體素質、堅定的精神意志、強大的技術實力、出色的施工能力,譜寫出一曲戰天斗地的恢弘凱歌。
A
歷盡艱辛
3500公里奔襲15天運回變壓器8月4日早上7時許,110千伏白玉變電站內一片歡騰,一輛載著主變壓器的特種運輸車緩緩駛入。8個小時后,這臺重達50噸的變壓器穩穩“坐”在了早已為它量身定做好的“家”中。看到這一幕,負責這次大件運輸的李朝輝激動不已,“路上的所有辛苦,總算有了好的回報。”
這臺變壓器產自新疆。從出廠到抵達工地,行程達3500公里,跨新疆、甘肅、青海、四川4省區,翻越了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和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由3個駕駛員晝夜輪換,沿途靠干糧和水撐著,兩到三天才停下車來吃一次熱飯……最終,原計劃25天的行程,僅用15天就順利抵達。
最難忘的是途經瑪尼干戈一段。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一半,汽車的動力也大打折扣,加上泥濘的道路和不時突襲的暴雨,特別是不時遭遇的大小塌方,讓駕駛員們開得膽戰心驚。“如果我們不往前,身旁萬一塌方了怎么辦?”李朝輝說,這場勇敢者的“游戲”,讓他們終身難忘。
冰雹風雪突擊建設者撤離鐵塔“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這是唐朝詩仙李白《夏日山中》描繪的炎熱景象。但在白玉縣昌臺鎮的高原山嶺中,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里平均海拔4500米,8月的風已開始刺骨,還夾雜著雪和冰雹。這里氣候變化莫測,被建設者們形容為“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8月23日上午,國網樂山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工程指揮長白學祥,率建管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相關負責人檢查甘白線N1249-N2001段及納塔變電站。在離N2001鐵塔約150米左右時,天空突然下起雪來。盡管疾風卷著雪片吹得人眼睛都睜不開,一行人還是頂風冒雪來到塔下完成了檢查。
在位于小地名“亂石灘”的N1136鐵塔,忙著組塔的工人們則遭遇了一場冰雹的襲擊。“短短5分鐘,晴空萬里變得烏云密布,黃豆大小的冰雹噼噼啪啪就砸了下來。”2標段項目經理鄭崇軍說,幸好之前觀察到了氣象變化,工人們及時從塔上撤了下來,“找安全地方躲著,待冰雹過去后,又開始接著干。”
海拔4915米處18天建通天之塔最高海拔5200多米的卓達拉山,位于甘孜縣與白玉縣交界處的甘白路上。在這座大山的海拔4915米處,要建110千伏甘白線最高的N1072號鐵塔,這也是白玉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最高的施工點。這里山勢險峻、氣候無常,美景如畫卻鮮有人跡,當地人也只是在7月才偶爾前來采摘雪蓮。
“110千伏甘白線是國網樂山供電公司電建史上最艱難、最具挑戰的工程。”在建設者們看來,N1072號鐵塔無疑是難中之難和重中之重。最直接的困難是海拔太高、交通不便,運送塔材的馬幫無路可走,現開出了一條亂石路,而騾馬在高原上運力十分有限,平時運400公斤的騾子,在這里只能運100多公斤。
交通不便還導致大型挖掘設備無法到場,5米深的塔基坑只有靠人工挖掘。工人們挖一桶土石,就要喘著氣歇幾分鐘。如此惡劣的施工條件下,光是筑塔基就換了兩批工人,用了15天才完成。其間,由12頭騾子組成的馬幫,花了4天才將塔材運上去。最后,又花了3天時間組塔,終于使這座“通天之塔”屹立在了山間。
B
完美保障5人伙食團 讓營地有家的味道
從2013年7月完成籌備到8月28日正式開工,再到11月冬歇后今年3月繼續施工,白玉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剛好進行1年。這一年來,建設者們創下了國網樂山供電公司電建史的多項歷史。“但這不僅是我們的功勞。”建設者們說,這還得益于后方的科學統籌、前線的后勤保障。
在白玉縣普玉鄉的偶曲河旁,有幾排藍白相間的板房營地,這里是工程指揮部的駐地。每天早上7點,都會有一聲哨聲打破寧靜,吹哨人是駐地伙食團的“劉團長”。包括老劉在內,伙食團一共5人,負責駐地70余人的伙食。食材和飲用水全部從縣城采買,老劉每天要開著皮卡車往返好幾趟。
為了讓大家保持健康,老劉十分注意營養搭配。盡管高原上蔬菜種類不多,但老劉總能換著法子讓大家吃飽、吃好。遇到有人不能趕回吃飯時,他總會提前把飯菜預留好,放到電飯煲里保溫。食物在高原上彌足珍貴,建設者們很少剩下飯菜。但細心的老劉還是準備了幾只木桶,將剩飯菜送給營地旁的藏族同胞養牲畜。
施工隊伍到哪 醫療保障就跟到哪
惡劣的地理氣候和工作環境,加上附近常有極易攜帶和傳播病菌的旱獺、狼等出沒,給工程建設者們的健康有極大威脅。“而且工程戰線長,工人駐地分散,附近很難有衛生院,生病后難以得到及時治療。”為保障建設者們的健康,國網樂山供電公司決定,“施工隊伍到哪里,醫療保障就跟到哪里。”
為此,公司與樂山市沙灣區人民醫院合作,在甘孜、白玉、昌臺設立了3個醫療一級站,配備了12名醫護人員、3輛救護車,備足了治療高原病和常見病的藥品。在此基礎上,醫療站還加強了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州、縣醫院的合作,開通了就醫綠色通道,并建立了二級和三級醫療站。
在白玉期間,醫護人員前往各工人駐地和施工現場開展巡診,對工人健康狀況進行診治,指導安全用水、安全飲食,并對環境進行消毒。1年來,醫療站完成門診5500人次、巡診25680人次,不僅為建設者們的健康保駕護航,還常為附近的藏族同胞提供幫助,成了高原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文驚濤王繼東華西都市報記者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