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積極推廣電供暖。
結合采暖區域的熱負荷特性、環保生態要求、電網支撐能力,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各種類型電供暖。在熱力管網覆蓋不到的區域,推廣碳晶、石墨烯發熱器件、電熱膜等分散式電供暖;科學發展集中電鍋爐供暖。鼓勵利用低谷電力,有效提升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
鼓勵在風電、光伏資源豐富地區實施電供暖。充分利用存量機組發電能力,重點利用低谷時期的富余風電,以“風電供暖”等模式,試點推廣蓄熱式電鍋爐供暖,提升電網調峰能力,促進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政府)
電供暖發展任務
在總結電能替代試點項目經驗基礎上,繼續擴大電能供暖范圍。在居民公用采暖領域,重點推進大學、社區、企事業單位辦公樓等熱負荷不連續的公共建筑電供暖項目。
全省2017-2020年新增煤改電供暖面積500萬平方米。到2020年,煤改電供暖面積達到680萬平方米。
大連市以長海縣為重點,發展分布式電供暖系統。
(三)科學發展熱泵供暖。
根據氣溫、水源、土壤等條件特性,結合電網架構能力,推廣使用水源、地源、空氣源熱泵供暖,發揮電能高品質優勢,充分利用低溫熱源熱量,提升電能供暖效率。發揮沈陽市的典型示范作用,在地質條件較好地區推廣淺層地源熱泵供暖。力爭到2020年,全省水源、地源、空氣源等熱泵供暖面積達到50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政府)
(四)大力推進生物質能供暖。
結合全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和資源、供熱現狀,加快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和生物質鍋爐集中供熱項目。鼓勵生物質成型燃料在燃煤熱電聯產設施中的科學混燒。以生物質資源較豐富的沈陽、錦州、阜新、鐵嶺、朝陽市為重點,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和生物質直燃供暖。力爭到2020年,生物質供暖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各市政府)
(五)拓展工業余熱供暖。
積極支持具備工業余熱供熱條件的鋼鐵、水泥、玻璃等工業企業,采用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等技術進行對外供熱。大力發展熱泵、蓄熱及中低溫余熱利用技術,進一步提升余熱利用效率,擴大余熱供暖范圍。力爭到2020年,工業余熱供暖面積達到30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各市政府)
(六)穩步實施清潔燃煤供暖。
充分發揮存量熱電聯產機組供熱能力。加快熱電聯產供熱范圍內燃煤小鍋爐的關停力度。鼓勵熱電聯產機組根據熱負荷需求進行乏汽供熱改造,增加機組供熱能力。鼓勵具備條件的煤電機組改造為背壓熱電聯產機組。
有序建設熱電聯產熱源。推進已核準和納入規劃的民生熱電聯產工程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成投產10項工程,新增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新建熱電聯產項目優先建設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
著力提升熱電聯產機組運行靈活性。全面推動熱電聯產機組靈活性改造,促進熱電解耦,提升全省燃煤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和供熱水平。力爭2018年前,完成14座電廠(28臺燃煤機組)提升火電靈活性改造工作,裝機規模1094萬千瓦。
提高熱電聯產機組和燃煤鍋爐的環保水平。熱電聯產機組和燃煤鍋爐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具備條件的熱電聯產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超標排放的燃煤鍋爐。提高供熱燃煤質量,優先燃用低硫份、低灰分的優質煤。
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無法采用清潔能源替代散燒煤取暖的,重點利用“潔凈型煤+環保炊具”替代散燒煤取暖,推廣環保炊事采暖爐具、吊炕、熱水空調和暖氣“四位一體”供暖模式。力爭2020年供暖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各市政府)
清潔燃煤集中供暖發展任務
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燃煤機組節能改造和環保改造工作任務。實施節能改造30臺機組,裝機1118.5萬千瓦;實施超低排放改造57臺機組,裝機2246萬千瓦。力爭2018年前,完成14座電廠(28臺燃煤機組)提升火電靈活性改造工作,裝機規模1094萬千瓦。
2017—2020年,新增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力爭到2020年,超低排放熱電聯產和達標排放鍋爐供暖面積達到11億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