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震蕩:有售電公司丟了客戶還難賺錢
第一次交易結果公布的同時,陜西啟動了第二次交易。吳風繼續奔走,希望獲得足夠份額的電量,收益暫且不考慮也要留住客戶。
9月17日,二次交易結束,吳風公司約18億度的電量終于有了著落。華電陜西的電廠因為額度限制只接了一部分,大約7億度電量,剩余10億度左右的電量由其他發電集團接手。
“這比原來預計的要好多了。”9月18日,吳風嘆了一口氣后,在電話另一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二次交易價格相比之前,無論是售電公司與發電廠,還是售電公司與下游客戶,整體交易平均價提升不少。吳風的售電公司在此前協議的基礎上每度電讓利給瑤池電廠3厘,這7億多度的電量就讓利200多萬元。另外10億多度電量,其他發電集團的電廠每度電給降了5到6分錢。
“總體上說,這個事情大家都是希望磨過去。但是,今年這個事兒把人折騰的夠嗆。”這幾個月的時間里,吳風沒有睡過幾次好覺。
在吳風看來,“直供電市場肯定有一個從不規范到規范,從野蠻成長到有序發展的過程”。
不過,有些中小型售電公司并沒有像吳風這樣的“運氣”,既沒有獲得足夠電量,也損失了大客戶。
記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第一次交易的意向性協議中,多家售電公司與瑤池電廠簽訂的電量都出現未成交的情況。
“第一次交易公示的結果中,多家售電公司1度電都沒有。”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無奈之下,在二次交易中,這些售電公司選擇其他發電企業。不過,經過此次售電波折,有售電公司合作的用電企業流失了。一家售電公司負責人透露:“我們流失了8家下游客戶,第二次可簽約的電量只有第一次的10%左右。”
這些售電公司遇到的問題,也有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陜西電力交易中心7月12日發布一則通知,以備案合同缺少售電公司法定代表人簽字為由,要求售電公司與電廠繼續簽署證明材料。
但是,有售電公司在致華電集團的律師函中稱,“華電瑤池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諉,拒不簽署前述文件,不配合售電公司進行協議備案工作”。
7月17日,陜西電力交易中心以這家售電公司與電廠未簽署證明材料為由,宣布6月29日的備案合同無效。
對于陜西電力交易中心的規定,部分售電公司頗有怨言,并對其發布的時間節點等問題提出了疑問。“陜西電力交易中心在7月12日前,并沒有明確向市場公告‘缺少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人簽字的合同無效’,且陜西電力市場上半年電力交易中,缺少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人簽字的合同均未被認定為無效,并正常地進行了交易。”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電力交易中心如修改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應提前告知,不應該臨時改變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在修改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之前,已簽署和備案的合同應不受影響,認定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