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摸索:價格戰中考驗監管智慧
從2014年底至今,陜西省電力直接交易改革正在不斷推進并完善。在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如火如荼之際,陜西售電市場從2017年開始慢慢走向成熟,吸引了各方資本參與。
今年陜西電力直接交易電量規模為400億度,上、下半年各200億度。全年采用雙邊協商+集中競價方式組織,兩種形式組織的電量規模分別為300億度和100億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自2014年11月陜西省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工作至今,共完成直接交易電量900億度,為參與的電力用戶節約購電費用35.6億元。
但在市場發育前期,發電廠、售電公司等參與主體如何通過市場手段實現有序博弈,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相關政策如何實現適時、適度引導,也考驗著參與方和監管機構。
瑤池電廠之所以降價競爭,也有自己的苦衷。上述華電陜西營銷負責人介紹,陜西省去年全社會發電和用電量1700多億度。但是,包括水電、新能源在內,陜西全社會的裝機容量達到3800多萬千瓦,裝機負荷遠超過陜西省的用電量。“電廠壓力很大,供應遠遠大于需求。所以,現在電廠是拼內部管理,拼設備的能耗水平。誰的管理水平高,誰的內部成本低,誰就能活下去。”
在這種局面下,發電廠對售電市場格外看重。長期關注電改的電力行業研究專家展曙光介紹,目前在售電市場上,其他省份的做法一般是限制某一主體占各售電市場的份額不超過一定比例,比如15%、30%,這么做是為了防止出現壟斷的問題。但像陜西省的這種規定,比較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單統計陜西上半年自主協商直供電結果發現,上半年同樣是約150億度的交易規模,大唐陜西的幾家電廠獲得了超過60億度的份額。華電陜西下半年的角色與上半年的大唐陜西類似。
不過,與上半年相比,陜西下半年電價下降幅度明顯,下半年第一次交易價格不同類型用戶電價下降了7%到11%左右。瑤池電廠與吳風所在公司簽訂的價格遵循量大價優的原則,降價幅度更大。
目前來看,電廠的這種“價格戰”無疑讓下游用電企業獲得了實惠,而成本控制更好的發電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
一位不愿具名的陜西龍頭售電公司總經理表示,直供電改革,需要放開價格、放開交易量,減少干預市場的行為。他認為,上半年沒有限制交易額度,但下半年卻要限制。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護了上半年獲得優勢的電廠。
“在不影響電網安全的前提下簽訂協議,應該給市場各個主體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選擇權利。這樣才是市場。”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喜梅說。
對于監管智慧的提升,劉喜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府部門應該制定戰略規劃,根據全年經濟運行情況或者是市場的發育程度、交易實際情況來確定可交易電量的擴張。它可以根據市場的運行狀態提前給市場一個信號,這樣有利于電力市場參與主體能按照一個穩定的信號來調配自己的生產經營或者營銷模式。